读峻毅的《与梅雨耳语》(黄河)
(2011-09-12 22:46:33)
标签:
杂谈与梅雨耳语黄河的博客 |
分类: 言吾★书吾 |
峻毅的散文真是屡读不厌,尤其是那篇抒情散文《与梅雨耳语》。
题目的本身就极富浓浓的诗情画意:借匡亚明与一位水姓教师开玩笑的话说,“大丈夫何以水姓?水为柔,情之物,母之性情。”雨,天水,万物滋润泉源。梅雨,淅淅沥沥,纷纷扬扬,缠绵悱恻,使大地的一切景物隐约迷蒙、若隐若现,犹若一幅动人的水墨画。这是江南梅雨季特有的景致,是梅雨多情的赐予。耳语,柔声细语意绵绵,又是闺阁推心置腹诉说心事的亲昵之态。如果不知峻毅是位女作家,亦可以题韵推敲作品之属。无论是以文定题还是以题下文,以“耳语”作题,已是文意初露,诱人入幽,领略妙趣。这是作者精心巧意的细密。
《耳语》通篇以一个“情”字贯通,又以一个“缘”字作结尾。与梅雨耳语,揭示了作者与梅雨有一种含蓄的特殊情感。梅雨季节,阴雨绵绵,时阴时雨反复无常,天气郁闷心情不畅,出门带伞行动不便,人多厌之,多咒之,嘴里抛一句:“真是讨厌的天气!”。当然,亦有人喜欢梅雨的奇妙景色,那是画家创作的冲动,是诗人对特殊环境所引发出来的激情,是影视导演为特写镜头增一分色彩,但这些都与他们的职业有关。而作者虽亦喜欢梅雨的黑白相间的水墨景致,有压抑不住创作的冲动,但这种喜欢与冲动不是来自职业,因为职业与喜欢无关;而是来自于作者对幸福人生的历史回忆,来自于梅雨与杨梅结缘而作合了作者的人生之美。
幸福的回忆与对大自然的感恩,使作者对梅雨与杨梅的结缘产生了一种奇特而又美妙的情感。梅雨,令人讨厌,而作者却独自窃喜、情有独钟。不!不是“独喜独爱!”作者说:“我心里的梅雨,总淅沥在文人骚客的吟诗作画里。”从唐白虎、周文斌到郁达夫、戴舒望,在他们的笔下,梅雨景色如此地美:“不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只要是在曼妙抒情的梅雨中,他们的诗文佳作总能呈现出一种静中有动的勃勃生机,宛若在绘制一幅幅诗韵浓郁,墨色渐变中的朦胧之画,而画意却是那样的纯净且又遥远。”有了前人诗文的“梅雨朦胧诗与朦胧画”作铺垫,作者便激情奔放、热情洋溢地挥洒梅雨之美。梅雨的缠绵,梅雨的多情,梅雨与大地的情话绵绵的耳语,这一切的一切,使之荒滩的心田得以浇灌,麻木的思维得到激活,文思若澎湃之潮源源而来。这是作者对梅雨的情感所掀起的恣意奔放的狂潮巨浪。
感情的狂澜,平息之后便是平静。在那无声的平静中,作者倚窗凝望那“时淡时浓烟雨中那一幅幅的水墨山水”,在她“柔情绵绵的眼里,有时是那么的忧郁深邃,有时却又是那么的温馨细腻,那么的温文清秀,而且还有点水灵多姿。”对“窃喜”梅雨的作者来说,二种心情交替蕴生,实在是一种奇妙的感受。在茫茫的若明若暗的雨景中,一位情感丰富的她在幽幽地思索,苦苦地寻觅,要找出那不可名状的内心世界的情结,似乎又是十分矛盾的心理。心底一亮,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给了她心灵的启示,那是梅雨与大地之间的“凝重与沧桑,更有难以释怀的轻松和愉悦。”那解不开的梅雨情结,是一种“幽幽的思,静静的念,悠悠的情,久久的恋。”思念情恋是人类感情世界中交错杂叠的一种情愫心结,未必全然快乐,亦未必尽是忧伤,就如人们常说的那种“爱恨交集”的心态一般。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是矛盾的,人的情感亦无不处于矛盾的混沌之中。于无声中听惊雷,于忧伤中求希望,在迷茫中探光明,人就是矛盾的现实中挣扎解脱、艰难行走、开创道路。这就是人生探索中的微妙!作者读出了在戴望舒笔下的“那个撑着油纸伞行走在梅雨中的多情姑娘,虽时隐时现其愁肠百结,在苍凉和忧郁中,却依旧有其曼妙的浪漫,带着憧憬阅读,总能读出沉淀在深邃中的希望”的哲理。
峻毅是一位成熟的社会活动的实践者,是文学创作的成功者,凭她的历练与经历不是不懂得这些生活的哲理,而是借余、舒先生之文,阐述自己对人生的解读。这是峻毅散文阐理的技巧与方法。峻毅的阐理不是直白,而是隐而不露,启而不发,让人自去体会与理解,这是散文家高妙的手法,而且是中年散文家大作的魅力所在。寓理于文是散文的本色,就理说理是散文的大忌。散文是作者用“心”写的,读作者的文就得在读“心”上下功夫。读不出,以为奥深莫解;读出了,便回味无穷,这可能就是抒情散文的妙处。峻毅的这篇散文,自始自终以“梅雨”贯穿,她借余、舒大文,所择取的亦正是“梅雨”。这是平静之中说“梅雨”,是“狂澜”之后的步步深入。
接着,作者由梅雨描写转入了对梅雨与杨梅的情缘的描述,这是渐进中的跳跃。这一跳跃,是对梅雨“耳语”的崭新,是作者自我揭示与“梅雨”那斩不断的情缘之根本所在。如果说梅雨的水墨自然景观令作者产生情愫,梅雨中人生哲理的省悟能使作者无以忘怀,那么梅雨与杨梅的喜结良缘为作者所带来的幸福则是作者对梅雨“耳语”的最后吐露。
行文中的跳跃,是散文的另一特点。但这种跳跃没有使读者感到突然,其一“梅雨”这根主线没有中断,还是说梅雨,是梅雨的深化;其二,从戴望舒笔下的“梅雨中撑伞的多情姑娘”,衍变为犹若“轻歌曼舞的江南女子”的梅雨,再将杨梅喻作一抹轻烟闲愁的下凡仙子,行文过渡,自然转换,不留遗痕,真是妙不可言、意不可传!
作者对杨梅拟人化的描写以及梅雨对杨梅哺育之情、杨梅对梅雨的“耳语”表白,又将彩文推向了高峰。梅雨似那“鄞劳执著的江南女子”,“义无反顾地为杨梅轻歌曼舞”,“丝丝缕缕的梅雨缠绕着杨梅”,“令杨梅再也耐受不住深绿中的寂静,丰腴的肉体在梅雨赋予其的愉悦中喜换红妆,更显得蠢蠢欲动,按捺不住想展露出自身的俏丽、水灵、丰满。细雨迷漫,朵朵红云怒放枝头,那便是含着一抹轻烟闲愁的杨梅仙子下凡了。”作者似乎看到了梅雨与杨梅似胶如漆的情态,似乎听到了杨梅向着梅雨诉说着绵绵情语,于是《耳语》作者亦参与其间,情真意切地向梅雨道出了心中的秘密。真是情切切意绵绵,摹写了人间情态,道说了人间的美好。这情语,我原想原本照抄于斯,无奈下截文字不听使唤,如果不是我的电脑出题,那便是梅雨、杨梅与作者抱着一团,永远厮守那人与自然之间的神秘交流。
在下面的几段文字中,作者对杨梅形、色、情状进行许多精彩的描述,从杨梅的品质、效用到诗人陆游、苏东坡的美赞,传扬了人们对“吴越杨梅冠天下”的盛赞。因为懒惰,亦不再作摘引,请网友可直接阅读峻毅《与梅雨耳语》原文。
告诉大家,作者峻毅之所以对梅雨情有独钟,是因为梅雨哺育了杨梅,而杨梅又是作者婚缘的媒介。欲知详情,请上散文作家峻毅老师的网页。
再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浙江盛杨梅,甜美之中略一丝酸味,味醇汁鲜,既解渴祛病又解乏,当是世上第一仙果。其产地与品质以慈溪、舟山为最,这可是峻毅老师的家乡哦!
黄河先生原文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c10830100jkxt.html
题目的本身就极富浓浓的诗情画意:借匡亚明与一位水姓教师开玩笑的话说,“大丈夫何以水姓?水为柔,情之物,母之性情。”雨,天水,万物滋润泉源。梅雨,淅淅沥沥,纷纷扬扬,缠绵悱恻,使大地的一切景物隐约迷蒙、若隐若现,犹若一幅动人的水墨画。这是江南梅雨季特有的景致,是梅雨多情的赐予。耳语,柔声细语意绵绵,又是闺阁推心置腹诉说心事的亲昵之态。如果不知峻毅是位女作家,亦可以题韵推敲作品之属。无论是以文定题还是以题下文,以“耳语”作题,已是文意初露,诱人入幽,领略妙趣。这是作者精心巧意的细密。
《耳语》通篇以一个“情”字贯通,又以一个“缘”字作结尾。与梅雨耳语,揭示了作者与梅雨有一种含蓄的特殊情感。梅雨季节,阴雨绵绵,时阴时雨反复无常,天气郁闷心情不畅,出门带伞行动不便,人多厌之,多咒之,嘴里抛一句:“真是讨厌的天气!”。当然,亦有人喜欢梅雨的奇妙景色,那是画家创作的冲动,是诗人对特殊环境所引发出来的激情,是影视导演为特写镜头增一分色彩,但这些都与他们的职业有关。而作者虽亦喜欢梅雨的黑白相间的水墨景致,有压抑不住创作的冲动,但这种喜欢与冲动不是来自职业,因为职业与喜欢无关;而是来自于作者对幸福人生的历史回忆,来自于梅雨与杨梅结缘而作合了作者的人生之美。
幸福的回忆与对大自然的感恩,使作者对梅雨与杨梅的结缘产生了一种奇特而又美妙的情感。梅雨,令人讨厌,而作者却独自窃喜、情有独钟。不!不是“独喜独爱!”作者说:“我心里的梅雨,总淅沥在文人骚客的吟诗作画里。”从唐白虎、周文斌到郁达夫、戴舒望,在他们的笔下,梅雨景色如此地美:“不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只要是在曼妙抒情的梅雨中,他们的诗文佳作总能呈现出一种静中有动的勃勃生机,宛若在绘制一幅幅诗韵浓郁,墨色渐变中的朦胧之画,而画意却是那样的纯净且又遥远。”有了前人诗文的“梅雨朦胧诗与朦胧画”作铺垫,作者便激情奔放、热情洋溢地挥洒梅雨之美。梅雨的缠绵,梅雨的多情,梅雨与大地的情话绵绵的耳语,这一切的一切,使之荒滩的心田得以浇灌,麻木的思维得到激活,文思若澎湃之潮源源而来。这是作者对梅雨的情感所掀起的恣意奔放的狂潮巨浪。
感情的狂澜,平息之后便是平静。在那无声的平静中,作者倚窗凝望那“时淡时浓烟雨中那一幅幅的水墨山水”,在她“柔情绵绵的眼里,有时是那么的忧郁深邃,有时却又是那么的温馨细腻,那么的温文清秀,而且还有点水灵多姿。”对“窃喜”梅雨的作者来说,二种心情交替蕴生,实在是一种奇妙的感受。在茫茫的若明若暗的雨景中,一位情感丰富的她在幽幽地思索,苦苦地寻觅,要找出那不可名状的内心世界的情结,似乎又是十分矛盾的心理。心底一亮,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给了她心灵的启示,那是梅雨与大地之间的“凝重与沧桑,更有难以释怀的轻松和愉悦。”那解不开的梅雨情结,是一种“幽幽的思,静静的念,悠悠的情,久久的恋。”思念情恋是人类感情世界中交错杂叠的一种情愫心结,未必全然快乐,亦未必尽是忧伤,就如人们常说的那种“爱恨交集”的心态一般。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是矛盾的,人的情感亦无不处于矛盾的混沌之中。于无声中听惊雷,于忧伤中求希望,在迷茫中探光明,人就是矛盾的现实中挣扎解脱、艰难行走、开创道路。这就是人生探索中的微妙!作者读出了在戴望舒笔下的“那个撑着油纸伞行走在梅雨中的多情姑娘,虽时隐时现其愁肠百结,在苍凉和忧郁中,却依旧有其曼妙的浪漫,带着憧憬阅读,总能读出沉淀在深邃中的希望”的哲理。
峻毅是一位成熟的社会活动的实践者,是文学创作的成功者,凭她的历练与经历不是不懂得这些生活的哲理,而是借余、舒先生之文,阐述自己对人生的解读。这是峻毅散文阐理的技巧与方法。峻毅的阐理不是直白,而是隐而不露,启而不发,让人自去体会与理解,这是散文家高妙的手法,而且是中年散文家大作的魅力所在。寓理于文是散文的本色,就理说理是散文的大忌。散文是作者用“心”写的,读作者的文就得在读“心”上下功夫。读不出,以为奥深莫解;读出了,便回味无穷,这可能就是抒情散文的妙处。峻毅的这篇散文,自始自终以“梅雨”贯穿,她借余、舒大文,所择取的亦正是“梅雨”。这是平静之中说“梅雨”,是“狂澜”之后的步步深入。
接着,作者由梅雨描写转入了对梅雨与杨梅的情缘的描述,这是渐进中的跳跃。这一跳跃,是对梅雨“耳语”的崭新,是作者自我揭示与“梅雨”那斩不断的情缘之根本所在。如果说梅雨的水墨自然景观令作者产生情愫,梅雨中人生哲理的省悟能使作者无以忘怀,那么梅雨与杨梅的喜结良缘为作者所带来的幸福则是作者对梅雨“耳语”的最后吐露。
行文中的跳跃,是散文的另一特点。但这种跳跃没有使读者感到突然,其一“梅雨”这根主线没有中断,还是说梅雨,是梅雨的深化;其二,从戴望舒笔下的“梅雨中撑伞的多情姑娘”,衍变为犹若“轻歌曼舞的江南女子”的梅雨,再将杨梅喻作一抹轻烟闲愁的下凡仙子,行文过渡,自然转换,不留遗痕,真是妙不可言、意不可传!
作者对杨梅拟人化的描写以及梅雨对杨梅哺育之情、杨梅对梅雨的“耳语”表白,又将彩文推向了高峰。梅雨似那“鄞劳执著的江南女子”,“义无反顾地为杨梅轻歌曼舞”,“丝丝缕缕的梅雨缠绕着杨梅”,“令杨梅再也耐受不住深绿中的寂静,丰腴的肉体在梅雨赋予其的愉悦中喜换红妆,更显得蠢蠢欲动,按捺不住想展露出自身的俏丽、水灵、丰满。细雨迷漫,朵朵红云怒放枝头,那便是含着一抹轻烟闲愁的杨梅仙子下凡了。”作者似乎看到了梅雨与杨梅似胶如漆的情态,似乎听到了杨梅向着梅雨诉说着绵绵情语,于是《耳语》作者亦参与其间,情真意切地向梅雨道出了心中的秘密。真是情切切意绵绵,摹写了人间情态,道说了人间的美好。这情语,我原想原本照抄于斯,无奈下截文字不听使唤,如果不是我的电脑出题,那便是梅雨、杨梅与作者抱着一团,永远厮守那人与自然之间的神秘交流。
在下面的几段文字中,作者对杨梅形、色、情状进行许多精彩的描述,从杨梅的品质、效用到诗人陆游、苏东坡的美赞,传扬了人们对“吴越杨梅冠天下”的盛赞。因为懒惰,亦不再作摘引,请网友可直接阅读峻毅《与梅雨耳语》原文。
告诉大家,作者峻毅之所以对梅雨情有独钟,是因为梅雨哺育了杨梅,而杨梅又是作者婚缘的媒介。欲知详情,请上散文作家峻毅老师的网页。
再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浙江盛杨梅,甜美之中略一丝酸味,味醇汁鲜,既解渴祛病又解乏,当是世上第一仙果。其产地与品质以慈溪、舟山为最,这可是峻毅老师的家乡哦!
黄河先生原文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c10830100jkxt.html
后一篇:文学与美容(钱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