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于《在一次散文沙龙上的发言》的读后答

(2008-05-02 14:10:05)
标签:

中国散文排行榜

峻毅的博客

文化漫谈

散文赏析

散文散谈

杂谈

分类: 理念★杂谈

对于《在一次散文沙龙上的发言》的读后答  

 

读罢《在一次散文沙龙上的发言》,师兄对散文的执着与痴迷令我感动。于是,静下心疏理了一下自己对于师兄的发言持有不同的感言,与师兄探讨。(楷体字是发言原稿,宋正是我的个人感言)

 

1)在散文中没有“我”,就无法保证在场性,但是“我”怎样出现,是有讲究的。本我是“此地”,他“我”是彼地,散文的效果总是需要从此到彼,我看到优秀的散文把握这两者关系比较妥帖,能够到达自由的境地。作为一个作者,如何把自己“认识的事情”,转交和启发读者,让读者跟着你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思考,就看作者的本事了。

是的,写散文者都明白散文讲究地场。但是,散文的“场”不是以“我”划圈而定的。散文在场性是多种多样的,即便是“现场写作”,也是有分“场景”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散文的在场性,应取决于作品的“定格”是写意的还是写实的。

 

2)散文中的“我”是一个自然的我,不是一个刻意的我,你所体会的东西,你所达到的境界,都是自自然然的,不是故意拿捏的。作者也是普通人,在你对于“生活”不深刻,不自然的时候,你就不要急于下笔,不要让写作失败的失败感觉折磨自己,尽管这样的折磨谁也无法避免。

对于“我”的理解,散文文本本来就是很个体的,不管散文作品的优劣,不管是否是以第一人称,不管是刻意的我还是自然的我,“我”只能是我。正因为作者是普通人,所以作者是站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理解层次下笔的,作品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不深刻,不自然”,至少,作者在下笔时是不可能感觉到自己的“不深刻,不自然”,所以“不要让写作失败的失败感觉折磨自己”这样要求作者是缺乏实际“立体”观感的。

 

3好多时候,写作态度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你写的时候,肯定想到了,你将写出的散文,是让大众读懂呢,还是仅仅给少数精英来读;是学校的提高班,还是普及班呢?这个问题是需要搞清楚饿,不能犯糊涂。许多人一旦提到自己的文章是给少数人读的,就容易发憷,其实没有必要,读者的认识和作者的认识永远不会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生活的趣味不可能永远一致,生活是多元化的,散文的写作也应该容许多元化。需要鲁迅那样的横眉毛,也需要周作人的乌蓬船。

这里我想说的是,“态度”是态度,“定位”是定位,前者多取于一个作者在写作中的“态”,广义说是来自“写作事件”的立场,或者说是对于“写作事件”的看法,但狭义的是指“写作事件”的心态状态,或者说是“写作事件”的形态姿态等,关键是“态”在意识流露中自然形成的。后者虽然也是“立场”,但是作者刻意的计划,是给作品阅读群的量身计划。两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好的散文本文,基本上是取决于作者的“意识流露中自然形成”,当然,这里存在一个“时代场”的背景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周树人或是周作人。

 

4歌唱中有原生态唱法,散文有没有原生态呢?我看原生态歌手比赛的时候,声音接近大自然,歌唱的内容还是经过了艺术处理的,不是按照既定的艺术法则,而是按照当时当地“土著的法则”,是心灵而不是肉体,是感恩而不是暴力,是利他而不是利己……所以在散文原生态问题上,我坚决反对表面地写农村的生活表象,反对图解弱势人群的生活,不能借助于农村生活表象来堆积文字,那是另一种的现场作秀(做秀)和无病呻吟。人在生活的现场,并不等于原生态。原生态是一种趋势,一种努力方向,不是结果,正如一个乡下人到城里打工两年,还不能说已经进入了城市的原生态。原生态是一个桥梁,能不能进入你关注的“现象”的本质,还需要经过你从外在到内在的磨练,真正激发内心的感悟,一切需要进入精神的内层,这是很多作者注意不到的

这里首先要指出的是对于“原生态”的概念。现实生活中,用“原生态”给予某一事物冠帽,无论是给予哪一种事物,只能说是形态上的一种个人意愿,而不是真实的存在。就如“原生态唱法”之说,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歌手是真正做到原生态的,因为任何生态的“原”是因地因时而说的,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原生态是不存在恒定系数的,过了“原”这一特定时限内的“环境”,要么就进化了,要么就退化了,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相对论早有过论证“不进则退”。文学创作也是这个规律,散文也不例外。对于散文创作的趋向,散文作家有愿望有追求是很正常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所有的愿望,所有的追求,其本身已经对“原”有一种提升的要求才会产生的,要不所有的愿和有所的追求单就散文文本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除非另有对散文文本提升的愿望和追求以外的其它个人因素(其它的个人欲望、其它的个人目的)。所以说,对于散文文本的某一种创作格调硬要套上什么“文化”或“原生态”等来冠定,其本身已有了做秀的成分。

任何事物除本性本质以外的任何冠帽,是不能真正改变这一事物本性本质欲望的桥梁。如一个男人想改变性别,把自己打扮成女人,甚至做了性变手术,借以性变手术这一桥梁达到做女人的欲望,而事实证明这仅是其个人意愿的一个支撑点,性变手术从根本上说无法成为欲望的桥梁,无法真正让其成为一个生理心理都健全的真正的女人,充其量只是改变了外表。所以,原生态不是欲望的桥梁,充其量只能是个人意愿的一个支撑点。

 

5由于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知识爆炸等,也由于互联网的发达,造成许多人的“粘帖(粘贴)化写作”和“说明化写作”,看到了一点东西,有点小小公共感触,占有了一些资料,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写作”,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对于真正热爱散文、尊重散文的写手来说,一定要警惕“说明化写作”,不可从资料上看到一点东西,感到新奇,就立即写出来,不能为了赚了几个稿费(对于以写作养家的朋友除外),对于风行的主题进行华丽的文字包装,文字具有了一定的可读性,就感到自我陶醉,万万要不得。

对于“粘贴化写作”一说,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粘贴化”本身已经不属于真正的写作范畴。对于“说明化写作”,我倒觉得是有其一定的思想性,至少是一种读后的个人感觉,之于“可读性”,大千世界,各有各的阅读选题,各有各的阅读层面。这没有什么要得或要不得的。只有不一的阅读群体能不能接受而已。

 

6散文里的书卷气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我个人的意见是,对于初写者来说,宁愿书卷气少一点为好。读书读多了,自然有书卷气,凡事必然多引证,这样自己在场少了,让名人、贤人代替自己在场多了,这样文字可能可读性强了,偏偏扼杀了自己的写作个性。所以,我认为书卷气过浓 对于一个初级的散文作者不是一个好事,反而是一种有害的趋势。文字总是与生活和真理有联系的,而“真理”不是那么容易发现的,戴着他人的望远镜看世界,可能可以做一个优秀的克隆者,而不是你眼睛里的独特的世界。

书中其有黄金屋。作写与阅读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很难分得很清很细的。读书多少书卷气浓淡,不应是散文文本有没有个性化的一种量定,书卷气浓淡不应是散文写作个性的参照。是不是个性写作,除了取于作者的对于读书,对于生活,对于某一事件的感触和思想的综合消化,更是取决作者读书的目的是学而消化应用还是学而模仿照搬。并不是读书多书卷气浓就是“扼杀了自己的写作个性”,这是不能划等号的。

 

7开了不少的散文研讨会和散文笔会,听了不少的报告,从简单入手揣度一下,无非是“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写什么,当然是写你感兴趣和熟悉的,怎样写?写的命题范畴是大一点好,好是小一点好,能不能在一个散文里把天文地理哲学政治全囊括进去呢?能不能像《红楼梦》那样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呢?不能,我认为是不可能的。散文与小说、戏剧比起来,还是在写一种味道,一种人生的味道,是以小见大的文体。如果在一个散文里硬性地强加入太多的背景的东西,知识性的东西,那就不是散文了,而是其他了。散文的篇幅短,并不见得命题小。一个作者,要想把握比较大的命题,一是看你的知识积累,二是看你的情商积累,二者积累不到位,全靠那一点点的灵气写作,往往是不可靠的(承认有灵气是可贵的)。没有积累而应挤出的东西,往往显得不沦不类(不伦不类),至少会弄巧成拙。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当成余秋雨。

首先要说明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当成余秋雨”的逆向论定是“余秋雨是不能成为散文众作者的”,余秋雨只能是余秋雨,和你只能是你,我只能是我一样。对于“开了不少的散文研讨会和散文笔会,听了不少的报告,从简单入手揣度一下,无非是‘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我从来没有这样认为过。无论散文研讨会或是散文笔会,或讲名家讲座,我可以肯定地说,我受益的和我想学的从来没有与“写什么”“怎么写”挂上钩。我受益的是在研讨中弄明白某一观点是否成立,我想学的作者是如何挖掘扩展心境与意象的。爱因斯坦有一句话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当代著名纪实文学作家陈祖芬在论证这句名言过程中得出“一切都有可能”,当祖芬大姐把这句话作为赠言写在我的笔记本上时,我记住了“一切都有可能”。《红楼梦》这部小说能成为百科全书,那么散文的真实性比小说强,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就是很好的素材,关键是作者怎么把它们搬上散文。《红楼梦》是几百年一遇的巨著,那么或许在某一年某一天也会有散文著作留世。从古到今,像曹雪芹这样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者远远不只是曹雪芹一个,甚至比曹雪芹更有知识更有阅历资历的大有人在,但为什么唯有《红楼梦》问世?这里不得不说,作者除了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更需要具备文学创作的灵气。

 

8我赞成“散文有独立精神”这样的话,尽管在欧洲和美洲,散文不是作为独立的文体出现的,但是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土地上,散文有其独立的担待作用。散文写作绝对不是小说家和诗人的副产品,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散文的独立的,首先是精神的独立,它使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现“最大化”的精神世界,这是小说和诗歌无法代替的。散文比诗歌更加容易被一般与文化的读者接受,传播的快,影响力大,是大家共知的。散文篇幅控制到多少字为好,实在没有统一的标准,原则是讲,有话多说,无话少说,可是当一个作者几火车话都说不完的时候该怎样办,那就是克制和分担,尽量不要把一个散文弄的太长。对于凡是超过6000字的散文,千万用笔谨慎,要一想,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样的篇幅,是不是没有这样的篇幅就影响了精神的表达?在“结构”上,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宁可一万字的东西当作千字文那样操作,也不要把千字文拉长为一万字。

求精勿滥,不只是文学创作的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同样需要的。之于散文篇幅的长短,现在长篇散文很多,最近刚刚读过乔忠延老师的散文《中国祖母》,长达两万多字,但无论从结构还是内涵,都很精致。所以,我认为散文篇幅的长短不应是散文本文的框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