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散文结构的认知
峻
毅
文章的结构很重要,散文也不例外。散文没有一个好的结构,就如没有结实地基的楼房,造高了即倒塌了,那怎么行呢?有了好的结构,就可以帮助散文才有机会成为精品。况且结构好了,还可以“遮丑”呢:)
我有时就好瞎想,总是会去想文章的好结构从哪里来的。好结构真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好的结构应该和语言语感、主旨表达、叙述描写等等零件组合有关,它绝对不是孤立的一种写作现象。
有的朋友说长的散文可以讲结构,短的呢,千字散文讲不讲呢?我觉得还是要讲的。谁在前面,谁在后面,亮点在哪里,细节在哪里,怎样开头,怎样结尾……难道不是结构的范畴吗?
老散文有老结构,新散文有新结构,我属于“老人”,看新散文少一些,读老散文多一些,但是不管新散文还是传统散文,结构都是要讲究的。传统散文不太开放,不太活跃,而新散文就不同了,总是有让人意料之外的新的组合和新的排列。那么什么才算是结构呢?我的理解就是写字(如码字排列)的顺序。
新散文的结构和新的对于生活的理解以及新的对于写作对象的理解有关,传统散文总是抒情啊,状物啊,可是谁能把一只蚂蚁端详一个上午呢,新散文就可以干这个事情,专门是放慢镜头的,而后出了一个《一只蚂蚁和一个上午的故事》——这就是新散文的本事,还有《我一边哭,一边喊》。传统散文谁敢这样写?恐怕是没有人敢这样写的!新散文胆子贼大,传统散文总是想太多的“文以载道”的功能,这或者是落后的一个原因吧,总是让人感到一个穿长袍的老先生在那里讲道啊。
我常常观察我们南方的橡树,树干的纹理很清晰,总是觉得结构的事情,就和纹理的事情一样,要看怎样的长势,长势怎样,就安排怎样的结构,可以随意一点,也不要过于随意,中庸之道还是要讲的。这样的话,不仅仅是叙述,不仅仅是语言,光是让人耳目一新的结构,就让读者读不释手了。
总之,结构一定要有活力,要敢于做新生代。新生代不仅仅是年龄的一个标志,还是一个活力的标志呢。
有的时候我苦思冥想结构和内容到底是什么样关系呢。总觉得是水源、水、木之间的关系,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这个比喻好像并不恰当。在两者关系上,觉得还是先有本源,后有水木的。说得粗一点,您如果有了表达的欲望,而后产生表达的方式……
有一种散文结构是爆炸性的结构,我蛮喜欢的,新散文的功劳之一,就是解放了作者的瞬间感觉,也激发了读者的瞬间感觉,其中包括幸福的感觉。幸福是一种情绪,不是永恒的,因此保留和珍惜瞬间感觉就十分重要。过去的散文总是一写让人相信100年不变的,可能吗?太落后了,落后就要退步。我们江南的温州人会挣钱,为什么呢,因为经商观念进步啊,至于对于散文,我们可以把它神圣化,可以宗教化,可以敬畏它,但是忘记了它能表达瞬间的感觉,实在是不应该的啊,嘿嘿,扯远了,回到结构的问题,瞬间感觉因为出现的快,消失的也快,因此采取爆炸性的结构多一点,不连贯,有时候不太理性,像电影的镜头,看着不雅观,其实本质上挺符合人性的啊。
有人说大散文有大结构,小散文有小结构,俺是不敢赞同的。小散文里也可以装下大结构的。对于结构的事情,可以想的开一点,不要自己先入为主的想,不要总是认为只有写到了8000字以上才有结构,散文结构无处不在,结构就是安排文字的方式,一个10万字的东西可以容纳在一个结构内,应该没问题的。结构就是你表达的意象、思想、细节、生活现场……等等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一定的时间空间有关,有时候几者之间还可以打破的,你觉得怎样安排结构来劲,就怎样安排,不要让人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