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什么角色(下)

(2007-02-05 19:47:53)
分类: 成长★教育

我是什么角色(下)

 

 

    四、教育性质定位

    如何给我们的教育性质定位?我们应是教会孩子,还是救救孩子?孩子从哇哇落地到其成人,少说要经历二十年的成长过程,在这么漫长的过程,难免会出现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比如面对现在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等社会问题,我们怎么办?是等问题严重时才想到救救孩子吗? 

    “救救孩子”,这四个字曾是那么令我触目动心,牵肠挂肚,对“救救孩子”的呼吁,总是积极相助呐喊。可是,见多了,听多了,我不得不反思“救救孩子”的定位是否失误。

    我在反思中问自己,人们为什么总在呼吁“救救孩子”,而不是积极提倡“教会孩子”?从“教会孩子”入手,提前让孩子们对不良行为有自身的免疫抗体,主动抵触来自社会各方的不良行为习惯的侵蚀,这防患于未然岂不是要比等孩子们患了“重症”时再呼吁相救更简便,更实在、更受益吗?这“教”与“救”,就好比一个人是选择生癌症前重视预防保健呢,还是在患上癌症到生命垂危时再找医生救治?很显然,先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比等孩子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纠正发生困难时再花心思、费精力去呼吁社会给予救助,更利用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具有防范意识的现实意义。

    细心观察“救救孩子”的实质演变,不难发现,如今不少家长呼吁“救救孩子”,是为了逃避监护失职造成青少年社会问题的责任,找监护失职后为遮盖自己过失的事实和打骂孩子的种种借口……看着无力抗争辩解的孩子们,被迫接受强加在身上的种种责难,我真为孩子们叫冤,把责任推在孩子上身,不论公理,就是良知良心也不应如此! 

    其实,把“教教孩子”转换先“教会孩子”非是什么难事大事,只取决于家长的思想认识与家教观念而已。孩子出生如同一张白纸,如何画好他们的人生画,父母无疑是第一位执笔定位的画师。这画面上的不洁痕迹,是父母失职造成的,是不良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形成的。作为孩子的首席监护人理应愧疚,理应承担不可推却的责任。我倒觉得要救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前不久,我读到朋友写的一篇《救救网络陷阱中苦苦挣扎的孩子们》,深感庆幸有这样负责的老师,能关注其教学以外的学生社会问题。但是,对于总说自己的孩子如何不听话,拿别人家孩子如何优秀作比较,时不时张口就以“救救孩子”为话题的家长,尽管决不会有意要去伤害孩子,但实际已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污染了童心的快乐心源和花朵们的灿烂资源,这是毫无疑问的。

    孩子们会一脸天真稚气地盯着“救救孩子”迷茫,为什么总在说救救我们呢?为什么要救我们?让谁来救我们?怎么救?揭开现实问题,无非就是人们所关注的青少年社会问题。沉迷网络,少年性滥,轻视生命,无心学习等,问题已严重到了向社会呼吁救助。救?如癌症病人癌细胞已扩散,吸毒的人已染上了毒瘾,严重到不救必亡的极点了。

    网络和钱一样,身本是不存在对与错的,只存在需求方如何支配使用到位,如何发挥其更大的有效价值。孩子贪玩是天性,玩网络游戏也属正常,不正常的是家长不能认识孩子沉湎于网络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引导失误,这是不可忽视,必须认识的事实。孩子沉湎某一爱好都有个过程,在这过程中,能不能让网络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让孩子从中认识到自控自律将直接关系人生成败的重要性,让孩子提高自控自律能力,这就是家长的责任。如果家长持有积级负责的态度去对待网络,与孩子一同探讨网络的利弊,那么孩子沉迷网络的概率将会低得多。 

    少年性滥,很大一部份责任也是因为家长对性的认识理解存有偏见和误导所至。看到男女生在一起稍有些亲昵,听到孩子提到性或看到其在翻阅裸露图片,如大难来临似地紧张恐慌,什么少儿不宜啊,什么不良行为啊,不问清红皂白就对孩子责难打骂,强行阻止等过激措辞,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刻录犯罪感,却又不清楚其中之理。心理逆反和性知识的贫乏导致他们对性产生更好奇更向往。所谓的不良思想及少儿不宜等,是成年人在强奸孩子的思想,是把自己脑子里残留的不良思想意识,强加在孩子天真无暇的思想上。硬是把本应是人性最纯真美好的朦胧快感,扼杀在恐惧的犯罪感中,这对孩子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都将生产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实,那是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一个环节,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生理发育过程。我们是不是在孩子还未进入青春发育期,就应积极主动地把性教育明朗化、解剖化、责任化,应让孩子明白人体的每一部位都是美的,尤其是生殖器官,它将担负着历史发展的重要使命,是人体中美最值得骄傲,最神圣纯洁不可沾染的;让他们明白性是人生中最美最纯最该负责的事;让他们明白应该掌握自己成长的理性特征和责任,甚至于失事后应如何自救呢?这不能凭空理论说教,需要用身边的实际事例,需要语言技巧,点点滴滴地导引使他们有防范意识,使他们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中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好奇心理,你越想违避、禁止的,其越想去探索尝试。孩子是活体,靠管能管多远多久?管得了人还能管得了其思想?所以说,强制孩子上网和封闭性教育,只能说是消极无能的表现。 

    家长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灌输对象,你是我的儿子你得听我的,这样行吗?这样是不行的!因为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我们应把孩子当作是我们人生中的最大最重要的客户,我们的义务与责任就是把他抚养成人,这是人类历史赋予的责任,而非是孩子向我们索取。我们服务的产品不合格,无可怨言产品,惟可做的是用心去思索去摸索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发现有误不应顾及的面子,及时纠正。在面子与孩子相比,面子算得了什么呢?这个简单的道理,是儿子三年级作文中的一段话点通了我——我的理想就是快快长大,做一个能和儿子一起上学的爸爸。我会对我的儿子说:“小子,爸爸和你一起上学。我做错了你可以说,我不会打你骂你的,我错了我改。小子,你在学校就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回家后我们先做完作业,再痛痛快快地玩,我不会在你玩的时候叫你扫兴的。”这看似小孩子家不着边际的话,细细想想,这又何不是孩子呐喊家长理解的心声?

    对于孩子们的行为规范,应以学生守则和法律法规为框架,没有明确规定不允许的事,就不能强加限止,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对孩子能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一大伏笔,能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不是别人,恰恰是我们自己,而验收我们责任就是我们的孩子! 

    孩子是无力自救的,能不能教会他们或救助他们只能是我们。由此可见,目前该呼吁拯救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需要拯救我们的意识理念与逻辑思维,已迫在眉睫。这也不是什么特难的事,只需要我们多用心去观察、留意、发现……,只需要我们放下家长臭架子,真诚地与孩子一同成长便可。

   

 

    五、享受学习,体验成功

    学习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中心任务,能让他们轻松愉快地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学会相信自己,发现自己,分析自己,在学习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就是应做好的角色。

    老实说,五前年我给儿子转学择校时,如同一场赌博,当时我的思想斗争很激烈。虽然近3万元一年的学费开支对我们工薪家庭来说,实在不是小数目,那似乎已是我的年薪了,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我把儿子的学习机遇,成长时段,心理卫生等他一生中的关键部分作了赌注,我输不起的是儿子的人生啊。最后,是华美学校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与重视素质培养的教学管理,让我狠了狠心,把只有十岁的儿子送到了华美学校……

    五年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华美的老师对他倾注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儿子在美华的学习生活是愉快的,成长过程是积极奋进的,华美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与重视素质培养的教学管理,在儿子身上得以体现,他学会了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了关心集体,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学会了宽容待人,学会了处事处世实事求是。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明白了“享受学习”并不是“学习享乐”,明白了学习成绩是需要用勤奋换取的,必须踏踏实实……儿子让我感到敬佩的是学会了自律,他再怎么贪玩也不迷恋,分得清主次重轻,这是同龄孩子中较为难得的;儿子最大的进步是学会了宽容和自我调节,遇上不愉快的事情或考试失误时,都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儿子让我欣慰的是我们母子没有勾通的隔阂,他什么事都能主动与我说,尽管我从来没有直接问他考试成绩或排名多少,但每次考试分数出来后,不管考得好不好,他都能主动及时地打电话告诉我……目前,儿子的文化学科成绩虽然不算最冒尖的,但他身心是健康的阳光的,他的成长是快乐的奋进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孩子的成长工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服务孩子的家长,施教孩子的老师,我们同样是需要成长的,是必须重视自身成长的。要想真正走进孩子的成长空间,能正确引导孩子如何给自己定位,那么不了解他们最需要补充的营养成份是什么,这对孩子的成长引导无疑是个负面影响。只有与孩子一起成长,我们才能快捷掌握孩子成长中所需要增加的营养成份,才能及时给予调整补充。 

    如果孩子在迅速成长,而我们只是滞留在原地,不能紧跟着孩子一起成长,那么随着孩子成长频率的转速越来越快,成长的幅度越来越大,我们那些陈旧的思想观念,是跟不上孩子成长的需要,让孩子无从接受,甚至于反感、抗拒。此时,我在儿子成长教育中所担任的角色,不单单是他的督促者,更应是他成长的伙伴。

细细地回想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真可谓是多种角色啊!既是妈妈又是朋友;既是师长又是伴侣;既是督察者又是服务者……或许以后还会有别的,为了孩子在成长中不出次品,我乐意在不同时期,做好不同的角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