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什么角色(上)

(2007-02-05 19:25:09)
分类: 成长★教育

 

我是什么角色(上)

 

 

前些天,我很荣幸受儿子就读学校校长的邀请,作为初中学生家长代表,与老师们一起交流探讨有关孩子在成长中的教育。当我站上讲台,面对那么多优秀的专业教师,我这样普普通通的小女人,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学生家长,紧张得连声音都有些颤抖了……我鼓励自己,老师和家长应是朋友,我们是为了孩子坐在一起,真是非常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能与那么多的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探讨,我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吧……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孩子最初接触的人,最初遇上的事,最初接受到教育的,都是来自父母与家庭。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初始教育,早已不用怀疑了。然而,对教育内涵的理解,那就各不相同了。我对教育的理解,始终不变地认为,教育是一门既深奥,并且永远需要更新研修的学科,也是一种很平常很直白的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细小的变化,是变好或是变坏,就像是一道待解的多元方程,而教育无疑是解题的方法和途径,其答案是否正确,就要让接受教育者——我们的孩子来揭晓。要想让孩子在人生答卷上答出理想的好成绩,如何给教育概念定位,给教育对象定位,给教育性质定位,我在孩子的成长剧中是什么角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可分割的。   

 

    一、教育概念定位

    如何给教育概念定位?是定在教学还有定在教育呢?有些家长让刚刚会走路的孩子今天学钢琴,明天舞蹈,后天学绘画,晚上学英语……这个学习班,那个提高班,把孩子当作灌注盛器,什么都往里面灌,也不管能不能装下;有些家长则把孩子送进全日学校后,只盯住孩子的学科分数与排名,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学科的考试分数。我不知那些家长是怎么理解教育的,此时,我对教育的理解很简单,教育非是教学。这个班那个班的灌注式学习只是表面教学之一,学科分数的高低也只是体现了接受教学的成绩,这些充其量只是教育的其中小部分,不能称教育。教育应是全方位的,常言说身教重于言教,一个人的家庭环境,成长中的社会环境,他所看到的听到的,生活习俗等等,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说白了,教育既有刻意要求,更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能的影响,好影响接受到的就是正面教育,坏影响接受到的就是负面教育。接受怎么的教育,给人沉积怎么的个人素养品质……   

 

    二、教育对象定位

    如何给教育对象定位?是企图孩子成才还是培养孩子成人?就是说我们在实施成人与成才教育中,把孩子定位在是我们的灌输对象呢,还是定位在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人在成长过程中,文化知识的学习熏陶固然重要,目前我们的孩子毕竟还要面对实际的应试制度,中考高考都与文化知识紧紧地扣实在一些起。但是,对孩子人格魅力与处世能力的培养教育,远比单一的文化知识教学更为重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确实需要高科技的人才,但没有“人”,何来“人才”呢,人才是靠人来衬垫烘托的。一个孩子如果没能成才,但已经成人,他完全能通过自身的勤奋与努力再创成才机会,哪怕是上街擦皮鞋,也会是一个响当当的,能自食其力,有责任感的人!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在成人过程中出了次品,人格与人性发生了变质,那么还有什么资本去成才呢?所以,我对孩子成长教育的第一定位,是先教育他成人,再论他能不能成才。教育他成人是父母义不容辞的零商量,责无旁贷,他若不能成人,那是父母过错,是应担负失职之责的。如论成才,那还需用他本人的努力与勤奋,他若能成才,那是他努力勤奋的结果,并非是父母功劳,那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在我周围,常有家长在抱怨自己的子女,这个说孩子不听话乱花钱,那个说孩子迷恋网络不爱学习……说来道去的,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也比不上人家的孩子优秀,可他们却不曾意识到,这正是因为自己把孩子当成了灌输对象,没拿孩子当成是自己应该服务的对象所造成。一旦遇上灌输不畅时,也不找找原因,就把责任推给了不能接受灌输的一方,才会有对孩子这样那样的不满与抱怨,这对孩子是很不公平的。

    我不知道这些家长是怎么想的,我对我的教育对象定位——儿子是我的服务对象,不是我有灌输对象,他不应该是我的附属品,我的翻版,不应该完全按照我自己的愿望,或把我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能让孩子延续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

    我们应该把他们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群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尊。就人格而言,他们与家长,他们与老师都是平等的。孩子自有孩子的思维方式、思想行为、生活空间。作为家长,不能剥夺他们应有的权利,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维强制他们的思想,用成年人的思维权衡孩子的思维,学会尊重他们的天性,尊重他们的思维是不可忽视的。

    在我们经营人生、完善人生的所有工程项目中,孩子的成长工程,应是一项投资成本最大,投入时间最长,所花心血与精力最多,任务最繁重最艰巨,而却是最经不起输,最难以预算预料的工程。这项工程成败的验收大员,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孩子。由此可见,孩子在成长工程中是我们最重要,最能说明成长工程成败的关键性服务对象,绝非是我们的灌输对象。成长工程的成败,是不会给予我们同情,不会给予我们任何尝试的机会,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别的退路,必须无条件地做好成长服务工作。   

 

    三、换位思考,多给孩子鼓励

    我听过不少“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实例,我也有亲身体会。有人会说,说说当然容易,做起来很难。其实不是这样,只要能换位思考一下,就不会有心结了,做起来也自然。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如果天天听领导抱怨我们这也没有做好,那也不如别人,我们的心情怎么能好?我们对工作还能积极主动?对已经做了或在正在做的工作还会有自信?这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得将心比心为孩子们想想,不要说是孩子们需要鼓励,需要欣赏,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成年人,不是也需要被人肯定,期望鼓励与支持吗?是肯定的鼓励,还是满耳的责难批评,能波动工作动力、工作热情、工作情绪,这都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业绩。何况是我们的孩子呢!天天听你抱怨,天天听你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对比,无意中给孩子施压了心理压力,就相当于在暗示他“你真差劲,什么都不如别人。”孩子的自尊让爸爸妈妈伤害比受别人伤害更为严重!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就这样被扼杀了,没有自信的孩子,快乐的阳光自然也被遮住了……孩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假如你对自己的孩子都不能好好地去了解他,都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要什么。连你都没有耐心去挖掘他的潜在能力,得不到你对他的欣赏与认可,不能发现他们内在的优势而给予鼓励,那么还有谁能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呢?还有谁能比你更关心你孩子的成长?还有谁比你更在乎你孩子能不能成人成才?我遇有这样两件实例,有最深切的体会。 

    第一件事是我在做教师的时候。

当时,我与浙江省首届“春蚕奖”获得者杨兰娟老师同在一个学校。杨老师批改作业不用红笔叉叉的独创法,这给我印象最深,在我对儿子的教育中得以很大的启示和受益。起初,我看她教的学生作业本上没有一个红叉叉,感到奇怪,全班60来个学生,天天全对?这不太可能啊。有一次,我去找她,见她正在班里改作业,班里还有5-6个学生,我问她怎么还没回家,她说这几个学生的练习错得太多,得一个一个,让他们弄懂了,答对了才行,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订正,这样第二天上新课时,他们就能正常跟进了。我看那些正在订正作业的同学,他们的作业本上也没有一个红叉叉,只是用铅笔在边上画了圈。我不理解,甚至误以为她也虚荣。这时,有位学生订正后找她批改,还是错了。杨老师把她拉到跟前,不厌其烦地给她讲错在哪里,为什么做错,直到那位学生弄懂了答对了再让她批改时,她给学生补上了一个肯定的红勾,并给予肯定的鼓励:“你看,现在你弄懂了,作业本上就都是红勾了,你和别的小朋友一样聪明能干。明天上课时再认真听讲,就能做得快做得准确了,还可以得红五星。好好学,认真听,你是好样的!”那学生一脸稚气地笑了,笑得很轻松很开心。杨老师对我说:“别小看一个红叉,红叉多了,小朋友心里压力也大,上课更不能专心了。订正后补给一个红勾,肯定了他们的进步,正面鼓励是学习的动力,能浓厚他们的学习兴趣。小朋友的心灵很稚嫩,做老师的要细心爱护,才能让他们快乐成长。”我终于明白了杨老师的用心,用现在教育的时尚术语,那便是欣赏教育。从此,我也学杨老师的方法,学生见作业本上再也没有那个刺眼的红叉,订正更及时了,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第二件事是我儿子的遭遇。

    那年,三年级的儿子因画了一幅人体画雕塑,被不负责任老师不分青红皂白,批评他下流,思想意识败坏,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没有快乐,不再自信,学习一落千丈……(《人体画的风波》在《成长》杂志200512月刊载)。

    起初我没有想到这件事会对儿子带来那么严重的伤害,只看到表面上并没有什么起伏的儿子,我大意了。直到儿子情绪一天比一天糟,后来发展到厌学逃课,我才意识到我的疏忽,我没有观察到儿子内心的伤害,我为自己的失职暗暗哭过好多次。我想,别人(包括老师和同学)因此对儿子有些偏见,那是我所不能左右的。但我不能放弃,不能灰心,我也确实没有权利放弃,因为我是他的妈妈。还他应有的快乐天空,让他快乐健康地成长成人,是我必须要去努力的,必须要去面对的,再大的困难,也没有别的退路!我凭着对自己儿子的了解,坚信我的儿子是优秀的!受到伤害滑坡只是暂时的,我就凭着这个信念支撑着自己,也凭这个信念支撑着儿子,精心为儿子编织出五彩缤纷的快乐世界。

    在非常时期里,我更细心观察儿子的变化,哪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进步,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及时给予肯定的赞赏,始终让儿子感到妈妈是了解他的,是相信他的,是欣赏他的。别小看我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个微笑的鼓励,都能让他感到那是来自妈妈对他的信任,那更是妈妈对他的肯定,妈妈对他的支持与理解。

    在非常时期里,我教儿子学做饭,学炒些简单方便的菜,想方设法找一些能让他有成就感的活动。一是可以分散他心理阴影,二是想让他在成就中找回自信。当他有了进步,我给他一句“我儿子真棒!妈妈从不怀疑你的能干。”当他对自己的学习没信心时,我会对他说“我儿子最聪明,如能再认真一点,一定能考好!就是答错了也不怕,我们可以找出错在哪里,记住了下次就不再错了。”当他埋怨自己没有考好时,我还是给予肯定:“我儿子知道高标准要求自己了,真是好样的,妈妈太高兴了。下次再细心点,妈妈相信你绝对OK!”我对儿子的肯定,是儿子最大的鼓舞,也成了他奋发上进的动力。这样反反复复地过了三个学期,从五年级下半学期起,儿子终于找回了自信,学习劲头实足,成绩直线上升。尤其是数学成绩,一跃年级段前三名,并一直保持到现在,其他各个方面进步都很大。以目前看,他应算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深得老师的喜欢和同学的认可,连续五学期被评为学校骄子。他的生活理自能力也很强,回家也知道帮我做家务,只要他在家,不但不用我操心做饭,还能代我买菜购物,晾衣晒被等。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我是孩子的妈妈,他是我血脉的根,是我生命的延续,是我的希望,别人是不可能比我更关注他成长的,教育他成人,当然是我义不容辞的事。一个老师的失职,他最多是给社会制造了一件次品,对他个人并没有什么切身的利益得失。而我这个妈妈要是失了职,未能让儿子成人,那就不只是给社会送了次品,更是毁灭了我们家庭三代人的梦想。单对我个人而言,相当于遭遇了毁灭性的灾难。由此相比,家庭教育,远比学校文化知识的教学更显重要。我要对得起母亲这个称呼,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最起码的一点,就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服务对象,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