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因为自己的孩子小,对所有和孩子有关的事情都特别关注。中关村二小的事谁是谁非已经不太关注了,因为发现本来很简单的事情被搅合成了一缸大酱。由此更能说明孩子的事情根本上还是家长的事情,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当然不是说孩子打人家长一定打人,而是说家长日常的观念灌输和自身的行为影响和决定了孩子的言行作为。
珞妮所在的幼儿园发生过一次甲小孩把乙小孩的脸抓破的事件,抓了一道长长的伤痕,对脸来说,算是伤得很重了:从侧额一直延伸到下颚。
老师当然不想扩大事态,一直在家长微信群里道歉。但伤人者的家长却说:小孩子不懂事,医药费我出就行了呗,一个劲儿说什么啊?
其他家长看不下去了,纷纷发表意见。
这个肇事者的家长不吭声了。
可想而知,这样的家长养出那样的孩子一定都不奇怪。
这个孩子我后来看见过,她从来没有用过即便是平静的目光看过谁,都是斜着眼恶狠狠的。看大人的时候也这样,凶狠,好像随时要扑上来挠你。
在如今好一点的幼儿园和小学,孩子们对家长的身份地位都有清楚的定位。凡是敢在班级里横行霸道的,大部分是爹或者娘官职高或者特有钱的。这类家长在平时传递给孩子的就是唯我独尊,就是大不了钱解决。而教师也做不到真正的一碗水端平,潜意识里也怕那些家长。出了事一方面怕追究,另一方面也怕得罪有权有势有钱的家长。
这是恶性循环。
印象中那几天大部分家长都很恐慌,都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挠成满脸花。被领回家的是受伤的孩子,肇事的正常上幼儿园。如果肇事者是个农民的孩子,我确信这个孩子一定会被强制性劝退。
这是恶性循环。
后续问题是每个家长都可能教唆自己的孩子打人,至少为了不被打伤而打人。
这是恶性循环。
珞妮妈妈在微信群里发出了倡议:每个孩子都不要留长指甲,这样小孩自己即便打架也不至于在脸上留疤痕。有家长马上附议老师要关注不让孩子手拿尖锐的东西......这些建议通过了。因为珞妮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伙的,我也不太清楚这些建议是否落实到了实处。
珞妮跟我说过在幼儿园哪个小朋友喜欢打人哪个小朋友喜欢喊叫,她也被打过,只是不那么严重。我没有跟老师汇报过这些事,我认为小孩子之间你打几下,他打几下都正常。我只是嘱咐珞妮一定要注意对方手里是否拿着什么东西,也要注意对方的指甲是否能挠到人。遇到这种孩子,一定不要让他靠近。珞妮是个山野丫头,只要用力,把同龄孩子推开还不是难事儿。我还告诉珞妮遇到这种孩子最好远离,不要和他们亲近。这类型的孩子不懂得人之间正常亲近的方式,他们会以打人来表达喜欢。很糟糕,但怪不得他们,他们的爹妈就不懂啊。更多的家长是说别人的时候满嘴都是宽容忍让满嘴都是分享关爱,轮到自己马上就成了泼妇和流氓。
我也告诉珞妮,如果有谁无缘无故抢你的东西或者打你,你可以选择告诉老师,也可以选择还击,只要还击,就一下把对方推倒。
我也知道,你告诉孩子这样做,她也未必会去做。这和平时家长的影响有关:我们一直教育珞妮要做一个优雅的人,优雅的人最起码不骂人不打人。
时至今日,还没发生过很严重的事。一旦发生了,珞妮的选择就是第一位的:她说我不去了,那就不去;她说我还去,那就去。
生活和成长就是这样,很多事无法躲避,只能想办法化解。
生活和成长就是这样,有很多无能为力,只能想办法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