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沙:最后的枪手部落

标签:
黔东南旅游芭沙枪手部落从江旅游旅游 |
分类: 中国古迹名胜 |
芭沙,不仅是从江县最出名的村子,也是整个黔东南名气最大的旅游景点之一,一个保留着古老发髻装束,用镰刀剃头,家家户户持有猎枪的神秘苗寨古村落。
从江县暂时还没有高速公路,从榕江前往从江,沿着都柳江的G321国道驱行,路况显然要比雷山至榕江的308省道好很多。
原计划前往半途的加榜梯田,车到加榜乡的路口,这才明白从路口至梯田还有50公里山路!来回光路上也需要4小时,看来拍摄加榜梯田需要在村中住下。决定放弃,梯田反正到处都有,直接前往从江。
途径巨洞侗寨,建在都柳江河岸的从江县另一个较为出名的侗寨。
芭沙是从江县丙妹镇的一个行政村,坐落在一个森林茂密的山包上,距从江县城约7公里,铺设了柏油路。村口修建了一个停车场,由于淡季,在村口买了30元门票,径直把车开入村子。
芭沙,当地苗族发音bia sha,一个纯苗寨村落,300来户,2000多苗族人分布在5个寨子中。拍摄全村全景的最佳拍点在苗族文化陈列室的二楼。
芭沙虽属苗族,但芭沙人的装束打扮和其他苗寨却有很大不同。黔东南各县都分布着一些苗寨和侗寨,但以雷公山为界,雷公山以北以苗寨居多,而侗寨主要集中在雷公山以南的榕江,从江和黎平县境内。据说早先苗族人迁徙到黔东南,主要居住在雷公山以南,其中一个分支翻越雷公山迁徙到北面后,北面的苗族人逐渐壮大并形成了苗寨的主流。芭莎人留在了从江,并保持相对独立的一支特殊和神秘的苗寨文化。
芭沙男子个子矮小,但肩扛火枪,屁股挂砍刀,脑袋发光,头顶留一撮头发并挽成发髻,身着青色织土布衣,据说这种装束是苗族人的祖先蚩尤时代祖传下来的,所以芭沙人认为他们才是最正宗的苗族人。
芭沙人的房屋似乎较其他苗寨更为简陋,以吊脚楼居多。寨子里有不少垃圾。
见到不少格子状的门架竖立在屋前屋后,猜不出这些门架究竟作何用。
芭沙人崇拜树木,绝不随意砍伐树木,以保持着村子四周的茂密森林,让村子与外世隔绝。人死后会砍伐一根大树单根做成棺木放入土中,再将尸体抬至坟墓放入棺木入殓,最后在土堆上再植上一颗树。
在村头的山坡上立着一个香樟纪念亭。原来这里有颗芭沙人称之为树神的古香樟。后来被用于兴建毛主席纪念堂时,由政府出资兴建了这个亭子。
苗族侗族人普遍满足于自给自足,对金钱欲望不强,5.1长假前游客淡季,加上正是农忙季节,寨子中的农家乐全部歇业。无处午餐,前往一家叫做“古风寨”的客栈要饭,芭沙最干净精美的客栈。
老板是个湖南70后男士,自从来到芭沙,喜欢上这个世外桃源,留下来开了这间精美的客栈。6-7个房间,干净整洁还有淋浴。客栈的各个角落装饰的非常“古风”,像是日本那些古典温泉乡中的温泉旅馆。老板人好,做了一份西红柿面让俺充饥,也只收15元,感谢。
芭沙人持枪,显然是政府考虑到这个民族的独特习俗而特许。这种早年在江南各地见到的土枪,如今已经很少见到。芭人早年用这种土枪打猎,现在也仅仅是为了保留传统用于表演,只装火药硝而不装弹珠。
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很大原因是要看看这里的镰刀剃头和鸣枪仪式。但芭沙人显然不可能为每个独行侠表演。于心不甘在车内睡觉等候,下午2点,总算等到一个深圳团,芭沙表演队以芦笙迎客。芦笙是苗族最常见的乐器,没有一个苗族男人不会芦笙。
鸣枪仪式,哑抢也是常有的事。
传说中的镰刀剃头是这样完成的,无法想象这镰刀像刮胡刀那般锋利。芭沙男人个个都是剃头高手,前后只有8分钟就完成了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光滑明亮。
芭沙女孩大都偏胖偏矮,五官纯情。她们用日常的劳动动作独创的舞蹈显得有点笨拙,毕竟是业余的。
有个帅哥,双目有神,轮廓分明,像是汤姆克鲁斯,更胜贝克汉姆。电影导演们怎么未能发现?
芭沙苗寨,虽然某种程度已经被开发,但相比西江,相比镇远,这里暂时仍然是一个相当纯净之地,一个神秘的枪手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