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妈妈咪呀剧评 |
分类: ∠⊙剧评~~≤ |
北京的舞台因这部号称世界第一音乐剧的《妈妈咪呀!》着实热闹了一阵子。剧中那股来自希腊小岛的热浪不仅搅热了北京的演出市场,甚至还带动了今年整个中国音乐剧市场的红火。去看音乐剧,去看《妈妈咪呀!》,绝对是这个夏天最时髦的事。
《妈妈咪呀!》诞生于上个世纪末,剧名出自瑞典国宝级乐队ABBA一首经典歌曲的歌名,根据西班牙语音译,意思就是“我的妈呀”。1999年4月6日,英国伦敦西区的爱德华王子剧院推出了这部由22首ABBA畅销经典歌曲组合而成的音乐剧,引得当时英国各界名流纷纷观看。至今这部剧已经在伦敦演出8年,成为爱德华王子剧院的压轴戏。
美国人是在“9·11”后才引进这部音乐剧的,那时百老汇遭遇重创,撑过一周的音乐剧屈指可数,而《妈妈咪呀!》上演一周后即以明朗的节奏、上口的歌曲和幽默的格调俘获了纽约人的心,长演不衰。

不过由此就把《妈妈咪呀!》当成一部绝对的艺术精品,那就大错特错了。与我们更为熟悉的《剧院魅影》、《猫》等音乐剧一样,《妈妈咪呀!》充其量只是一部更为成功的商业剧,有着更加纯粹的商业化特质。《妈妈咪呀!》在全球音乐剧市场的成功,是罕见的全球化典型案例。从这个意义上说,《妈妈咪呀!》更像是一个全球畅销的“汉堡包”。
《妈妈咪呀!》的全球演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出场的演员虽然不同,但是不论在什么地方演出,《妈妈咪呀!》都遵守该剧的最初设计。音乐、导演、舞美、灯光乃至服装道具等各个细节在任何一场演出都是对既定模式的复制。就像全球麦当劳店中的汉堡包味道别无二致一样,世界舞台上的《妈妈咪呀!》的风格和美感都是雷同的。这种全球范围内审美趣味的趋同化现象是后工业时代艺术生产的一个突出的现象。
另一方面,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在艺术生产消费过程中往往还衍生出诱导观众消费需求的各种手段,而现代传播媒介又是其中最具诱惑力的手段。正如《妈妈咪呀!》在中国要完全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培育观众口味将之拉进剧场,艺术生产者在将产品推入市场的同时,必然会通过传播媒介将附着于产品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经验一并推向市场。这种强加给大众的文化经验由于现代传媒的宽覆盖面和强影响力,必然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建立起相同的文化模式。当按照同一范型所塑造的观赏主体在欣赏同一音乐剧的时候,更具地域特色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必定在此过程中大打折扣。各民族各地区独具个性的审美爱好和文化经验也会在此过程中趋于雷同和平面化。
纵观后工业时代的艺术产品,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商业成功的至上追求往往削弱了作为艺术作品所应具备的思想上的深刻性和艺术上的独创性。作为商品的艺术作品的平庸化已成为消费社会的普遍现象。《妈妈咪呀!》在全球持续不停的热演,其实正像麦当劳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设分店一样,除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个“汉堡包”千篇一律的复制已不能再给音乐剧带来任何创新和影响。(宗小皮)
前一篇:娱乐也“深刻”
后一篇:一只用厨艺征服世界的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