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时代3》:票房是检验粉丝经济学的真理

(2014-07-07 17:27:04)
标签:

娱乐

郭敬明

韩寒

粉丝

产品经理

  举过各行各业在各种谈论互联网思维的时候,我始终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到所谓互联网思维,至今甚至连互联网思维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也还没搞清楚。在我的视野里,存在的始终是产品哲学,好的产品终究还是成功的前提,还有一种是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好产品坏产品去界定的产品,郭敬明的小说和同名电影《小时代》就属后者,后者成功得益于粉丝群体的大小和忠诚度,以及实际购票观影行为的高转化率。
  此前在未观看《小时代3:刺金时代》之前,一群朋友们聊起韩寒和郭敬明即将开画的两部电影和市场命运,依据各自公开信息和言行举止的异同,窃以为在票房数据上郭敬明一定会胜出,其他方面,韩寒可能比郭敬明会多收获一些好评与掌声。看完《小时代3》后,我更加坚持此前的看法,郭敬明和韩寒尽管都曾经是青年偶像,郭敬明和韩寒的区别是彼此在相同的商业时代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主题,郭敬明提供的是如迷幻剂般虚象,韩寒更致礼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多元的社会,表达是多元的,主张是多元的,提供的路径也应该是多元的,而——对于平等、自由、民主、公义的追求会是健康社会的基本共识。如果基于一个健康的社会,郭敬明电影遵循的粉丝经济学其实应该是更小众的,而韩寒应该是更多大众的,事实上,现在的真实情况恰好是相反的。
  有了《小时代》前两部电影的经历后,郭敬明的第三部电影在技术处理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升,镜头语言上更为炫丽豪华也更加流畅,故事方面依旧是以其小说蓝本为基础,并将前两部埋下的一些伏笔作出了交代。影片基调上,叙述得更为轻松和飘逸,部分桥段和镜头的刻意处理我更乐意去视为郭敬明对外界有关自己种种质疑的回应,但绝非是回击。
  尽管我并不懂得互联网思维为何物,但还是记住了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经理”这个名词,我喜欢这个角色定位。由此要说的是,郭敬明在很早成立工作室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很好的基于粉丝经济学的产品经理,到其跨界电影圈的时候,他依然是一个很好的产品经理,他对于市场消费主流的脉搏把握和判断是精准的,所以他的产品总是能在维护好自己绝大多数粉丝的时候开疆拓土,所以他在商业上获得了对应的成功。
  通过《小时代3》和目前大陆电影市场消费主流群体的心态,我们更可以将其视为和85后、90后乃至更年轻人的沟通实验,这个实验的可能性是为我们提供另外一种思考和学习机会,如何和这一群体沟通对话并与之一起构建一个多元的健康的社会?这对于知识分子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郎启波/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