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时事。成长的秘密隐喻
(2012-09-24 23:13:19)
标签:
周作人《狂人日记》贞操论一路向西中国现代文学娱乐 |
分类: 电影 |
文:郎启波
1918年,《新青年》杂志第4卷5号发表周氏兄弟的两篇文章,其一为鲁迅的《狂人日记》,还有周作人翻译的谢野晶子的《贞操论》。前者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的开山之作,而对于周作人所译的《贞操论》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却未获得足够的体认。如果《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辟人荒”的号角,它使得对传统的批判、重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涵,那么《贞操论》的翻译可称为“辟人荒”的第一步切实的工作。周作人的翻译文章试图通过这种外来的“日光与空气”来刺激当时愚弱的国民,使得他们有身处旧伦理道德体系的“痛切的实感”(徐仲佳《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
近年来,香港情色电影(俗称三级片)引发的讨论和热烈的关注成为华语电影里的一个热点,也因此成为当代文化现象里不可忽视的部分。尽管距离周作人翻译的《贞操论》发表近百年,国人对于性的问题依然在大环境里处于“难以启齿”的境地,三级片为大家的性讨论找到了一个通路和理由。胡耀辉执导的《一路向西》一片近日在香港公映,既让1970年代出生的人找到曾经的录像厅状态,更因此可能让内地观众亦产生“痛切的实感”。
片中主人公是一个叫向西的年轻人,从对异性产生好奇伊始,然后自慰、乃至因性幻想和酒精作用和同学发生性关系,到工作之后和发小乘车北上到内地寻欢,其中有迷茫有狂欢夜有恋爱等,一个对于性爱好奇的菜鸟到欢场的片刻真情,以及最终的得失,让一个男生最终走向了成熟,而结尾处借用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的桥段,更是让人捧腹的同时又若有感怀,我们的传统和今天仍然谈性色变的经历其实也不过是父辈的经历的重复。
影片故事简单流畅,说简单其实就是一个男生对于异性性兴趣和幻想乃至启蒙的开始,而在故事之外让人去思考的关联启示和隐喻则增加了电影的内涵和质感。主人公对概念于女性的幻想和手淫是给绝大多数港片拥趸的,或者说录像厅成长的一代人的性幻想的启迪。在我们尚处于懵懵懂懂的年纪的时候,父母亲永远会给我们的答案是:你是从石头缝里蹦跶出来的。中国的父母很少会告诉孩子真正的真相,而正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搪塞以及“善意的谎言”,使得孩子从小对于异性想象的无限可能。
《一路向西》以“性喜剧”的概念出现,本身自然与性少不了关联。而影片在以三级片的名义创作至于,也巧妙地反思了当下内地人和港人的优劣,其中对于政治的揶揄和文化反思,无疑才是影片真正映射的重点,而也正是这样的表达增加了影片的分量和质感。如果说谢野晶子的文章给当时沉寂的新文化运动找到一个全新的突破口,与性相关的话题,既让新知识分子的视野聚焦到现代人身体本身,更是开启了大家对于性知识的探索以及对于性道德的讨论和反思的话,那么,香港制造的“三级片”无疑对于华人重启对于性的正确认识和表达自身的关切也是至关重要的。
1918年,《新青年》杂志第4卷5号发表周氏兄弟的两篇文章,其一为鲁迅的《狂人日记》,还有周作人翻译的谢野晶子的《贞操论》。前者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的开山之作,而对于周作人所译的《贞操论》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却未获得足够的体认。如果《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辟人荒”的号角,它使得对传统的批判、重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涵,那么《贞操论》的翻译可称为“辟人荒”的第一步切实的工作。周作人的翻译文章试图通过这种外来的“日光与空气”来刺激当时愚弱的国民,使得他们有身处旧伦理道德体系的“痛切的实感”(徐仲佳《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
近年来,香港情色电影(俗称三级片)引发的讨论和热烈的关注成为华语电影里的一个热点,也因此成为当代文化现象里不可忽视的部分。尽管距离周作人翻译的《贞操论》发表近百年,国人对于性的问题依然在大环境里处于“难以启齿”的境地,三级片为大家的性讨论找到了一个通路和理由。胡耀辉执导的《一路向西》一片近日在香港公映,既让1970年代出生的人找到曾经的录像厅状态,更因此可能让内地观众亦产生“痛切的实感”。
片中主人公是一个叫向西的年轻人,从对异性产生好奇伊始,然后自慰、乃至因性幻想和酒精作用和同学发生性关系,到工作之后和发小乘车北上到内地寻欢,其中有迷茫有狂欢夜有恋爱等,一个对于性爱好奇的菜鸟到欢场的片刻真情,以及最终的得失,让一个男生最终走向了成熟,而结尾处借用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的桥段,更是让人捧腹的同时又若有感怀,我们的传统和今天仍然谈性色变的经历其实也不过是父辈的经历的重复。
影片故事简单流畅,说简单其实就是一个男生对于异性性兴趣和幻想乃至启蒙的开始,而在故事之外让人去思考的关联启示和隐喻则增加了电影的内涵和质感。主人公对概念于女性的幻想和手淫是给绝大多数港片拥趸的,或者说录像厅成长的一代人的性幻想的启迪。在我们尚处于懵懵懂懂的年纪的时候,父母亲永远会给我们的答案是:你是从石头缝里蹦跶出来的。中国的父母很少会告诉孩子真正的真相,而正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搪塞以及“善意的谎言”,使得孩子从小对于异性想象的无限可能。
《一路向西》以“性喜剧”的概念出现,本身自然与性少不了关联。而影片在以三级片的名义创作至于,也巧妙地反思了当下内地人和港人的优劣,其中对于政治的揶揄和文化反思,无疑才是影片真正映射的重点,而也正是这样的表达增加了影片的分量和质感。如果说谢野晶子的文章给当时沉寂的新文化运动找到一个全新的突破口,与性相关的话题,既让新知识分子的视野聚焦到现代人身体本身,更是开启了大家对于性知识的探索以及对于性道德的讨论和反思的话,那么,香港制造的“三级片”无疑对于华人重启对于性的正确认识和表达自身的关切也是至关重要的。
前一篇:一个歌者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