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业引进师徒制如何?
(2018-05-24 10:55:57)
标签:
编辑出版师徒 |
分类: 图书出版 |
美国有一本论述出版的书,叫《图书出版业》(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书中介绍了一个情况,就是美国一些大型出版社对新入职的编辑实行师徒制。新人进来以后,一边工作,一边跟师傅学习,这一过程一般要六年时间。即便六年后徒弟“出师”了,师傅对徒弟还是要提携、帮助的,大概是因为出版这个行业要想独立出色地工作需要长时间历练与指导。
说到师徒制,今天的年轻人也许了解不多,但是我这样年纪的人却非常熟悉。我年轻的时候时常去工厂劳动,工厂的年轻人都有师傅“传帮带”。可是就我所知,我们的师徒制除了工业企业,其他行业好像很少。工业企业施行师徒制出于何种考虑我没有考察过,我推测应该是与企业生产需要精湛技术分不开。没有师傅“传帮带”,年轻人自己摸索、掌握技艺大概要用很长时间。工业生产技艺需要“传帮带”,编辑出版好像更不易掌握,因为这个行当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远比工业生产多。然而现实是,我从未听说哪个出版社施行这种制度;即便有这样的出版社,大概也少得可怜。
虽然这种制度比较古老,但是应该依然十分有效,否则西方大型出版社不会引进这种制度。这说明,即便这种制度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至少到目前为止西方大型出版社还没找到比这更好的培养年轻人的途径。既然这种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我们国家的工业企业又施行了很多年,为什么我们的编辑出版行业不引进、不借鉴呢?本文不想探讨这方面的原因,只想根据我个人的研究与观察,谈谈这种形式的优点。
首先,起点高。新人来到出版这个行业要想干出名堂,需要时间实践积累。等到有了足够的积累,至少十几年过去了。如果再有相当的感悟,需要的时间更多。如果要想在某个领域成为技压群芳的人物,需要的时间恐怕就更长。如果有师傅“传帮带”,实践虽然少不了多少,但是起点会高一些。我知道古时候虽然有学校,但是学本事依然要拜师,估计与起点比自己摸索高有关系。
其次,成套学。新人来到出版社,给他一个职位,立即就干了起来。哪些方面有不足,哪些方面要改进,只好就事论事。之所以如此,一来是没经验,二来是没时间,三来没有这种意识。如果跟着师傅边干边学,耳濡目染,不仅能学到技艺,还能学到控制这些技艺的思维、观念、人格和价值观。这样成套地、耳濡目染地学习,学出来的东西才有效,才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也才能千钧一发之际运用自如。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易成长。一个新人如果完全靠自己闯荡,不仅要碰很多钉子,还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名声便是一个非常难以逾越的高峰。试问哪位新人会有很高的美誉度与知名度?如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情形就大不一样。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有个老师叫崔琰,是当时的名士,而崔琰的老师是经学家郑玄,而郑玄的老师是经学家马融。有了知名老师在前面披荆斩棘,学生成长就容易多了。还有就是刘备,刘备的老师是卢植,在当时也是名满天下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讲,知名老师就是年轻学生的推荐信。有了这样的推荐信,就会有更高的人愿意指导,成长能不快吗?
最后,学做人。拜师学艺,不仅要学“艺”,还要向师傅学做人。反过来,师傅在向徒弟传授精湛技艺的同时,也有责任教徒弟如何做人立身。道理很简单,从古至今技艺都是工具,都是为人服务的。人本身不行,技艺再高明,也无法做出有利天下、有利苍生的勾当来。如果人品很差,靠着精湛技艺还会干出伤天害理的勾当来。在这一方面,一旦进了师傅的门,师傅就承担着推不掉的责任。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如果经常有人在身后提醒、规劝,那路就会越走越正,目标就会越来越近。编辑工作本质上是正人,而正人的前提是正己,所以才有“正人先正己”的说法。
当然,师徒制并不一定能解决年轻编辑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是有一位合格的师傅言传身教,我相信年轻人会成长得更顺畅,更有效,更有前途。既然有这等作用,在师徒制方面借鉴一下美国出版社与我国工业企业的做法不知各位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