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博客的好处有多少?
(2009-12-29 10:58:42)
标签:
博客作用杂谈 |
分类: 人生启迪 |
撰文/姜汉忠
美国有一份报告指出,百分之五十四的美国博客年龄都在三十岁。博客空间改变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大约有百分之六十的美国博客会经常更新自己的网页,以保持与朋友和家人的联系,其中有一半人还通过网络去结识新朋友。雅虎公司和浩腾媒体也曾经对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韩国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十三至二十四岁的年轻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年轻人使用互联网目的趋同。“找到一个有归属感的网上社区”居首位,其次是“网上自我表达”和“通过互联网实现个性化互动”。其实这三项可以归结为一项,即社会需要。如今,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又以如火如荼的博客排在第一位。
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分层理论,生理与安全需要满足之后,人的社会需要变得十分突出。所谓社会需要,指的是爱的情感归属。性爱是一个重要方面,被某个社会群体接受也是不可缺少。在这个群体中,成员的价值观趋同互补,因而可以相互帮助,丰富生活。一个人被社会所接受,他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进而有实现自我的机会。很难想象,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孤家寡人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然而,现实社会中,人们会因为种种原因找不到这种情感归属。我在一本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介绍一在美国硅谷奋斗的华裔女孩。到了谈婚论嫁年龄,她却无法在硅谷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硅谷里的年轻人交际范围和能力十分有限。聚会之时,小伙子见了姑娘不知如何开口,可是谈起信息技术则口若悬河。原因在于,人们的交往更多地集中在本行业或者本单位范围内,而交往在时空上的局限性,使得不少人选择余地很小,更不用说找到自己生活上的伴侣。
现实交往还有一个难以克服的缺陷,那就是人与人见面时的繁文缛节,那些礼数不仅耗费时间,还要搭上人力物力。除此之外,一举一动还要注意,说不定哪句话会惹得交往对象面有愠色,进而导致彼此不欢而散。一方面清规戒律带来诸多不便,另一方面人们对时间珍惜有加。长此以往,很多人对交往厌倦,甚至恐惧。中国也罢,外国也罢,莫不如此。我前几年去德国公干,每次见到当地华人,都会听到这样的抱怨:不论怎样努力,他们就是进不了德国人的社交圈子中,更不用说进入什么主流社会了。物质生活优越,精神上却非常失落。
博客现在成了网民的最爱。在博客中,你可以尽情表达你的想法,自由阐发你的观点,既无空间限制,更无时间羁绊。评论者也不必有什么忌讳,不必考虑对方能否接受。时间也不受限制,白天写不了,夜深人静之时写上两句亦无不可。写博客是为了与他人互动,互动则是为了愉悦他人的同时愉悦自己,这种愉悦逐渐演变成一种心理上的认同。通过这种方式或许还能找到一两个知心朋友或者适合自己交往的社会圈子,找到心上人也是可能的。在某种程度上,博客的发展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益而无害。如果利用得当,博客可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一种更为方便的选择。我以为,博客备受青睐,其社会意义就在于此。
具体到我自己,写博客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在我开博客一周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明了我写博客的目的,这几年我是更有体会。
我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个是锻炼写作能力。由于经常动笔动脑,写作能力肯定会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还有一个就是写作可以锻炼大脑。有智者指出,经常动脑筋并诉诸于笔端者脑子比较好使。我觉得这个说法有几分道理。就像前面所说,经常写就需要经常动脑筋,经常动脑筋必然会促进思维能力的改善。写博客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好处,那就是结交朋友。我还真有几位朋友是通过博客认识的。当然也有通过别的途径相识,但是经常阅读我的文章对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俗话说,文如其人。要想了解一个人,大量阅读他的文章恐怕是最好的方式。这无形当中省去了我大量的解释工作。
我还发现了一个不错的功能,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我是做图书出版的,同时也做著作权的买卖,因而特别关心读者阅读口味的变化。我写博客,看看有哪些文章被推到了首页,看看哪些自我感觉不错的文章没有被推到前面。另外,有的文章访问量大,有的很一般。从博可额这个窗口我可以了解一些大众阅读口味的细微变化,无形当中帮助我改进选题判断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收获。
二○○九年十二月廿九日
—————————————
如需转贴或者转载,请您拨打电话010-68996306或者按照公告栏上的其他方式与我联系。未经许可擅自转贴转载的,本人将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著作权法以及其他法律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