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为什么请我做节目?

标签:
季羡林文字刻意做作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撰文/姜汉忠
前不久,我有一篇文章引起了一些关注。七月十一日,季羡林先生逝世,中午看到这个消息,下午我编写了一篇纪念文字,题目是《季羡林留给我的“遗产”》。没想到,当天晚上,文章就被推到新浪新闻首页并与其他一些第一时间出来的悼念文章放在一起。没过几天,中央电视台一套“我们”栏目的主持人邀请我参加一个访谈节目(播出视频),这很让我吃惊。此后北京商报也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摘要发了我那篇文章。
实话实说,那篇文章很单薄,不是因为写得匆忙,而是另有原因。我在文章中写道,我与纪先生素昧平生,没有任何交往。没有人际交往还不算,我对纪先生的学问更是一窍不通。可是我写写出了文字,一个是我佩服赞同提出的有关学外语的精神与做法,另一个是我们向韩国推广过纪先生的图书作品。就在纪先生逝世前一个月——六月十日,韩国一家出版社通过代理人联系我,准备购买季羡林先生的《病榻杂记》。遗憾的是双方还没谈妥,纪先生就驾鹤西游了。
上星期,山东大众日报副刊的编辑找我,要发我那篇文章。我更是“百”思不得其解,就这么一篇很显单薄的文字居然受到如此关注。正当我不明就里的时候,大众日报的编辑给我露了底。她说,纪念纪先生的文字很多,之所以选用我的原因有二。一个是我不刻意,另一个是我不做作,不是借助名人来抬高自己。发稿之前,她也曾考虑让我丰富一下稿子内容,后来转念一想,“就这样吧,一刻意,反而不是原来的味道了”。我这才知道,央视主持人为人么请我去做节目了,大概是我那小文不刻意,不做作。
事情就是这样,你刻意为之的东西反而不受欢迎,你信手拈来的东西反而博得喝彩。细想起来,这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道理,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亲身经历。就拿我自己来说,有一次跟妻子去一家商场购物。购物之后可以拍一张电脑照片。于是我跟妻子就去这个大厦的五层去拍照——当然是给妻子拍了。照片拍得很快,可是修补却没完没了,弄得我都快站不住了。站不住倒没什么,要命的是经过这么精细加工出来的照片看着很美,可是跟我妻子毫无共性可言,成了两个人。开始妻子还挺高兴,拿到家里仔细看,高兴劲越来越小。我灵机一动,作诗一首:不知画上是何人,以为仙女下凡尘,抱回家里仔细看,看了半天不是人。
看了半天都不是人了,这种照片留着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照片是这样,文字也是如此。写出来的都是经过刻意雕琢的,就像照片经过修整一样,文章还有多少真实可言呢?既无真实可言,一切或者几乎都是假的,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读它了,因为这样的文字毫无价值,读它只能是浪费我们宝贵的时光。照片、文字是这样,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也是如此。
总而言之,追求完美是可以的,但是决不能以失去真实为代价,没了真实的的美那恐怕永远不能算美呀。
二○○九年七月廿七日
—————————————
如需转贴或者转载,请您拨打电话010-68996306或者按照公告栏上的其他方式与我联系。未经许可擅自转贴转载的,本人将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著作权法以及其他法律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