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找工作遇到了啥困难?
(2009-06-08 12:52:09)
标签:
工作感觉苏秦文化 |
分类: 人生启迪 |
撰文/姜汉忠
这两天高考。考上大学以后经过四年的学习就该参加系列“社考”了。找工作便是这系列“社考”之前的一个小测验。如何通过这个小测验迎接后面的考试,对很多人来讲还真是一道难度不小的题目。
实际上,不同的人找工作的感觉不一样,有的人身不动膀不摇,工作就有了。有的人就是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眉目。其实,不光现在是这样,两千年前也不例外。那个时候,对某些人来讲要找一个令自己衣食无忧的工作也是不那么容易的,就算你极具天才,找工作也未必顺利。
苏秦大家都知道,是战国时代一位著名的政客。要说这苏秦可是不简单,他曾经到齐国拜纵横术的开山鼻祖鬼谷子为师,跟他一起学习的还有后来名扬于诸侯国的张仪、孙膑和庞涓。按理说,有名师做招牌,找工作应该不是很大的问题。大概苏秦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他告别老师,下山游历各诸侯国,结果没有一个诸侯国接受他的主张,更不会给他官做。《史记·苏秦列传》说他“出游数岁,大困而归”。《战国策·秦策》中更为详尽地记载了他空手而归的窘境,说他绑着裹腿,穿着草鞋,背着书箱子,“形容枯槁,面目梨黑”。到了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真是的,家里人见了他,开始也没人理他,媳妇照常织布,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找不到工作已经让他“状有愧色”,更难的是家里人后来一起向他开炮,说他穷困潦倒罪有应得。
家里人的一顿奚落不但没有令他气馁,反而激发起学习的强大动力。于是,他把几十个箱子里的书都倒出来,终于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阴符》。此后,他夜以继日地研究这本书,重要内容还要记下来,反复揣摩。有时候读到夜里发困,他就拿出锥子刺大腿,直刺得鲜血流到了脚跟,从而留下了千古佳话。经过一年的苦读,他把姜太公的兵法研究透了,而且还弄清了会见国君的门道。开始他去求见周显王,显王周围的人都讨厌他,显王也不信任他——没成功。于是,他向西走到了秦国,正好秦惠王刚刚即位。尽管苏秦口若悬河说了一大堆,鼓动秦国征服天下。那个时候,秦国刚刚处死商鞅,最忌讳那些前来游说的人,于是一口回绝。秦国不行,他又返回头去了赵国,当时是赵肃侯的弟弟当相国,也不理他。
即便这样,苏秦这家伙还是不气馁。他想了想,觉得应该拿燕国作突破口。当时,燕国可是诸侯国之中实力最弱的。到了那里又怎么样呢?还是不见。这回苏秦可有主意了,不接见就等着。他还真有耐心,足足等了一年,最终见到了燕文侯。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苏秦拿出了全部看家本领,滔滔不绝讲了一大通,无非是说燕国与赵国联合有多么重要。这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燕文侯将信将疑,不过总算给了他车马钱财去赵国。到了那里依然是口若悬河——汪洋恣肆,犀利流畅,气势磅礴,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这回赵肃侯还真给他面子,封他为武安君,授相印,同时拨给他车子、黄金、白玉和绸缎,让他游说齐国以及其他五国。最终促成六国合纵抗秦的局面。
从此,苏秦一时声势显赫,赵国和齐国先后封苏秦为武安君并委任他为相国。这家伙还干起了兼职!《史记·苏秦列传》称苏秦相约六国合纵,同时拜相六国,大概是出于后世策士的夸张,但是当五国合纵攻秦时苏秦同时兼有齐、赵、燕三国的相位并被封为武安君,这倒是事实。
苏秦找工作可谓是获得了巨大成功。虽说他没有始终如一的立场,也缺少远大的理想,但是他那种“锥刺股”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还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还有一点,那就是他的口才,在那个年代没有口才游说各国就成了无稽之谈。可是如今呢,不会说话、不敢说话的情况比比皆是。前不久看到一个报道说一些大学生报名参加奥运会青年志愿者组织,有不少学生自己不来报名而是让父母帮忙。不仅如此,更有用人单位反映招聘会上很多求职的学生也是让父母打前站,自己跟在后面一言不发,就像是跟班的。这样的人怎么能找到工作?就算找到了,还能干什呢?
想当年,苏秦下山找工作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既没有什么人推荐,也没参加什么招聘会。光这样倒也罢了,反过来他还受到游说对象和家人的奚落,挫折不可谓不小呀。可是所有这一切也没难倒他。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他还真发光了,而且大放异彩。从苏秦找工作的艰难、曲折过程,我们难道没有悟出点什么东西呢?
二〇〇九年六月八日
如需转贴或者转载,请您拨打电话010-68996306或者按照公告栏上的其他方式与我联系。未经许可擅自转贴转载的,本人将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著作权法以及其他法律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