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湾用汉语拼音,潘先生少了一个理由

(2009-03-07 18:05:00)
标签:

繁体

简体

五十年代

财力

文化

分类: 杂文时评

姜汉忠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建议全国用十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字,恢复使用繁体字。提出这个建议有三个原因。其一,五十多年前搞简体字的时候“太粗糙”,有违汉字艺术规律。其次,现在很多人都用电脑输入,繁琐再难写敲起来也一样,不存在传播难问题。第三,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因为台湾还在用繁体字。然而潘先生这个建议的前后,台湾当局要求有关部门一个月内将台湾的通用拼音换成大陆的汉语拼音。虽然见繁体字跟拼音不完全等同,但是毕竟能说明陆文字的影响已经不限于大陆了。不知潘先生看到这条消息是否还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要说繁体汉字不美,那是假话。正是有了繁体字,中国历代出了多少知名书法家真是数也数不清。也正是有了繁体字,有多少“老外”为之倾倒,说也说不尽。谁要是否认繁体字的“好”,保证有一大堆板砖朝你飞来,不让你头破血流才怪。台湾以及部分海外华人依然还在使用繁体字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知道,但是繁体字作为中华书法之根是不容置疑的。但凡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没有不喜欢用繁体字写出来的书法作品的,也没有不为中华文明这一璀璨明珠而欢欣鼓舞的。

公认的一种观点是劳动创造文字。反过来理解就是,文字是为人们劳动以及生活等社会活动服务的。有了文字的年代,如果让谁描述一下退回无文字时代的情景,那是不可想象的。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既然是劳动创造文字,那么根据人们劳动中的需要对文字坐一些改变是不是可以呢?据专业人员讲,汉字的发展大致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四个阶段。其中古文既包括甲骨文,也包括金文。大篆流行于夏商周三代,到了秦朝出现了小篆,接下来就是隶书,包括秦隶和汉隶。在那之后又有了楷书以及由此演化过来的草书、行书乃至印刷体、电脑字体等等。汉字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字体上的变化,更有笔画的改动。试问,如今一般人当中有谁能认识甲骨文、金文或者篆书?除非是搞文字或者研究书法的,甭说用,就是能认识几个也是凤毛麟角,非当国宝供起来不可。说了半天不为是别的,只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汉字一定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字体要变,字形笔画都会变化,而且变化的方向就是人们使用起来更方便——不光是为了美。

 

其实,不仅中国的汉字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外国文字也是如此,比如英语单词的拼写也经历过不少变化。学习现代英语的人们有多少人认识古英语单词,除了认识偶尔在诗歌中见过的,即便是英语呱呱叫的人也有很多人不知其意如何。二百年前,英语随着美国的独立而成为另一个国家的语言,虽然是同根同种,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在拼写上已经有了一些不同——美国人对英国英语就作了一些简化工作,如今照用不误,尽管有一些英国人对此不屑一顾。

 

五十多年前搞繁体改简体是有一定背景的。据当时汉字简体化的一位当事人关回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些人主张取消汉字,让其拼音化,也有的人反对。据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埋怨中国的汉字太难学,还说中国文盲多跟这个有关系。也有人认为废除汉字等于隔断文化,于是提出了简体化的建议。汉字简化于是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如果当事人回忆属实,今天看来当时考虑有欠周全,最大的问题没有征询文字多数使用者——民众的意见。加之简化比较匆忙,仅仅是专家确定了事,很有一些字简化得不甚合理,就像潘庆林先生所讲的繁体“爱”简化之后成了“无心之爱”。更典型的是“后”字,在繁体中,皇后的“后”与“后来”的“后”不是一个字,如今一字两用。尽管如此,简体字使用了几十年,不仅中国大陆在用,新加坡也在用,他们还专门购买我们图书的简体字版权呢。使用汉字的十几亿人当中,绝大多数使用的是简体字,少数用的是繁体字,两种字体并存,确实有点别扭。

 

尽管简体字有这样那样的缺憾,尽管当时实行的时候有些草率乃至粗糙,但是汉字简化还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正如前文所讲的,任何一种文字都在发展,如果不发展,汉字就不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没有篆书,没有隶书,没有楷书、草书、行书,哪有汉字的书法艺术,有谁能用甲骨文或者金文来创作汉字的书法作品?如前所述,文字是劳动创造的,也是为劳动服务的。如果仅仅是为了美观或者艺术需要,就不必发展篆书、隶书和楷书等字体——因为甲骨文和金文对夏商周时代的人来说肯定是美的,我们今天也无法看到后来出现的如此美妙的书法作品。如果汉字的笔画自诞生之日起一成不变,恐怕也很难适应当今的需要。简体汉字照样可以写出漂亮的书法,简体汉字照样可以为人所认,简体汉字照样可以传播中华文化。我想我们要做的不是要退回到繁体字时代,而是经过慎重考虑和研究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改掉那些“简” 得不当的字,而不是彻底推翻,重新回到繁体字年代。

如果潘先生的建议得到采纳,那将意味着什么呢?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要花一大笔钱更改我们的文字系统——不仅新的要用繁体字,已经发出的文件、证件等也要更改,否则弄得不伦不类。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诸如学校的教材要改变,已经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年人还要重新学习书写祖国的文字。这么说吧,凡是涉及文字的地方都要改,工程肯定是浩大呀。按照潘先生的建议,分十年恢复繁体字,那么在过渡阶段,不用说别的,仅仅是我从事的新闻出版领域怎么办?书刊图书都用繁简对照?抑或一个内容出两个版本?不光这些,人们说话习惯也要跟着改,比如人家要是问我姓哪个“jiang”,我可麻烦了,说“美女姜”不通,说别的我不会,那可怎么办呢。我说着都觉得乱,就甭说实行了,那还不乱成一锅粥?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靠行政命令大规模更改本国文字的,那是瞎折腾。我们已经折腾一次了,不能再折腾了。

国家这么大,要花钱花精力的地方很多,我看还是留着钱财精力干点跟国计民生、稳定社会关系更密切的事情吧,那样才对得起老百姓,那样才对得起十多亿纳税人。

二○○九年三月七日 

---------------------
如需转载,请致电010-68996306或致信frank203@sina.com,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