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大师”对垒意味着什么?
(2009-02-24 09:01:01)
标签:
年龄鸭蛋质疑版面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前几天,北京晚报发表署名李辉的文章,对耄耋文化名人文怀沙的诞生年份、为何入狱以及是不是国学大师和楚辞泰斗三个问题提出疑问。不论文章如何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作者一大版文章别的我没记住,有一句话倒是记清楚了,那就是提出质疑就是担心“混淆视听”。不过,看了报纸、像我等这样不了解人家文老先生情况的人估计是大有人在,看了半天充其量是看看热闹,也许文化圈内的人自有定论吧。
不到一个星期,文怀沙父子在北京晚报发表文章回应作者的质疑,也是整整一版,黑压压一大片。我家订有北京晚报,为了让我的订阅物有所值,我还真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不过我只看明白了,文先生之所以出现年龄上的纠葛,盖出于因为某种历史原因把年龄给改了,就如同抗战时期的少年为了参加八路,故意说大一岁一般。即便到现在,也有为某种目的说小年龄的。我家原来雇佣的保姆就是这个样子,少报了两岁,至今我也不知道是所为何故。实际上,她若是多说几岁,说不定我聘请她当保姆时还会多给一些工资呢——年龄大经验多可靠呀。
昨天又看北京晚报,哇,作者的再质疑又占了大半版。这次说的是什么,我看了半天更弄不明白了。原因很简单,这次的“质疑”已经不是年龄、入狱原因以及“大师”的问题,而是一些细枝末节,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像猜哑谜,没人能戳底——因为依然健在能够一言九鼎的当事人好像都成了凤毛鳞爪了。不知道这样质疑、回应下去对社会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对老百姓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影响?一句话,占据这么大的篇幅讨论一个人是不是哪年出生的,讨论一个人为什么进监狱,讨论一个是不是国学大师、楚辞大师有没有必要?要说有必要,还真有不少混淆视听的事情,甚至是骗人的家伙事情需要弄清楚,否则会给百姓造成极大的损失。
前些年,有一种叫“香武仕”的音响,有人说产自丹麦,后来一查才知道,敢情就是广东一个工厂生产的,凿凿实实蒙了消费者一道。曾经有一种幼儿食品说是美国生产的,结果一查美国根本没有这家公司。所有这些还都是在“三一五”晚会上揭露出来的,此前没有任何媒体出来质疑,但凡有人质疑也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如此大的伤害。即便有些东西媒体发表过质疑文章,那篇幅以及次数远不如这次跟文怀沙有关的气势大。两年多以前,混进苏丹红的鸭蛋出来的时候,有专家声称,根据抽检样本的最大含量,一个体重六十公斤的成人每天食用一千二百多个“涉红鸭蛋”才有可能达到诱发动物肿瘤的剂量。一般人,一天能吃十个八个就不简单了,怎么可能吃上千个鸭蛋。用专家的话讲就是正常人按正常量吃没问题,得不了病。这样不负责任的话怎么很少有人出来质疑?就是有质疑的也是三五句话了事,从未见过哪家媒体用过如此大的篇幅讨论这一关乎百姓健康的大问题。我是不懂医学,但是我知道任何食物都有累积作用,即便一天吃一个“红心鸭蛋”,用四年的时间完成这一天的指标难道就没有后顾之忧吗?
年龄这东西纯属个人隐私,没看见很多人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多大岁数吗?即便因为少写了十岁会让一些几十年前的经历出现尴尬,那多半也是作古之人的事情,九泉之下的人我估计是无法计较的。再说,为什么进监狱,如果能够查到有关部门的档案,那也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没必要左一篇右一篇占据十分金贵的版面。至于是不是国学大师、楚辞职泰斗,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今自称专家或者被封为专家的不少,人们已经见怪不怪。“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外行人即便是碰上了真大师也可能有眼无珠。内行人不说就明白,外行人说了也不清楚,死乞白咧去质疑反、回应对一个人的社会评价真是意义不大。
不论是质疑的还是回应的,不论是印报纸的还是写搏客的,之所以抓住这么一个题目做文章,关键是文怀沙是个名人。一说到名人,只要将其放在显微镜下,很难找不出问题的。当下的人们还对名人深藏不露的问题感兴趣,只要有人揭发,就像报纸上报料一般,必定会吸引成千上万人的眼球。谓予不信,请看今天早上依然在新浪网新闻首页的若干与“质疑”有关的文章,访问量都达到了三五万人次,真是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要知道,这年月做什么没有知名度是不行的,好东西没人信,说真话没人理,只要你有知名度,一切就可迎刃而解。
在这一波质疑声浪中,被质疑者知名度更高,说不定还能“荫”及子孙,质疑者也会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名人,媒体也会因为这类质疑而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印象——真是各得其所。从这个意义上讲,质疑者与被质疑者都是大师,都是炒作的高手。然而,事情大多有赢家也爱有输家。这次输家无疑是读者,也是网友,他们不仅什么没得到,反而浪费了不少眼力,损失了不少脑细胞——真不合算呀。
二○○九年二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