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非如何不找你?

(2009-01-15 20:12:16)
标签:

敞开心扉

记好

刻薄

希望

文化

分类: 人生启迪

有个小女孩上学一向很积极,偏偏上了五年级之后发生了变化,上学迟到不说,还满脸不高兴,说什么老师不喜欢她,把她这个课代表做的事情分给别人做。老师也抱怨,说这个女孩跟老师说话脸色不好,没有礼貌。后来一了解才知道,敢情是换了班主任。小家伙认为她跟新班主任“不来电”。

 

有一天,老师把女孩的妈妈请到学校,对女孩狠批了一顿。妈妈回家刚要发作,看见小女孩难看的脸没敢说她,敷衍了一句“老师说你很好。”想不到,就这么一句话让女笑开了花:“真的吗?老师真说我很好吗?”妈妈没办法只好加了一句:“老师说你在班上做了很多工作,帮了她很多忙。”就这么两句话,小女孩一个晚上都兴高采烈的。第二天小女孩在妈妈陪伴下去上学,路上跟妈妈要钱买了一束玉兰花,“老师喜欢花香”。老师接到花的时候还以为是小女孩想通了,来向她道歉,就对她微微笑了一下。女孩见老师笑了,知道妈妈头天晚上说的是真的,更高兴帮老师做事了。这种正向积极的互动产生的结果是,小女孩又喜欢上学了。

人际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很难用什么公式定理来解答。很多情况下,当事双方就因为那么一点点误会彼此之间发生齟龉,这种不和有时候会延续几个月,有的时候是几年,其中不乏造成终生遗憾的。如果说误会是一种行为、一句话带来的还有的可说,有很多时候,一个眼神或者一个不理睬都给人留下长时间的怨恨。我小的时候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彼此相邻而居几十年按道理说比较熟悉,不应该有什么大误会。实际不然,夏天都在各家的屋门口乘凉,邻居从跟前经过没打招呼,对方就气得鼓鼓的。“还不理人了,有什么了不起的!”于是彼此产生了隔阂,邻里关系留下了伏笔。那时候我还很小,不知道个中奥妙。长大了,我也碰到类似的事情,一了解才知道,感情人家那天家里有事情走路急了一些,没有注意邻居在旁边坐着,还有的时候是因为人家在外面有点小麻烦,情绪不高,因而没有及时打招呼。还有的时候,张家做点什么吃的,端给了李家,没有给王家,王家就开始瞎猜疑,加上沟通也差,邻里关系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恶化了。可是,以前人家给自己的好处却忘到九霄云外了。

 

这种“记坏不记好”的习惯不光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就连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是如此——可能是坏事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的缘故吧。台湾的一个作者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小的时候,爸爸每天检查她的日记,一方面是训练孩子写作文,另一方面是借此了解孩子每天在做什么。有一次,作者在日记上写了一句“今天诸事不顺”。写完日记就睡觉去了,她爸爸检查完日记便把她叫起来问为什么诸事不顺。作者回答,是没赶上前一班公交车,所以等了四十五分钟。车上人很多,让人踩了脚,白球鞋也被踩脏了,书包带也被挤折了。听完她的诉说,爸爸问她:“早上上学的时候赶上公交车没有?”“赶上了,到学校还有十分钟!”“早饭吃了吗?”“吃了!”“老师打你了吗?”“没有!”你看看,你有这么多事情都很顺利,为什么偏偏记那些不顺利的,还说什么“诸事不顺?!”爸爸接着说:“好事记不住,时间久了,人就会变得尖酸刻薄,没人喜欢你。”

你还别说,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是不是这样。人比较容易记住一件事那不好的一面或者一个人那令自己生气的地方,可是顺利美好的一面却是司空见惯,人家给自己的恩德似乎也是理所当然。也正是人有这种特性,我们的老祖宗不仅教导我们“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而且还启发我们“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如果我们相信老祖宗的话,我们就会豁然开朗。事实上,很多事情,不是事情本身有多么糟糕,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先糟糕了,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接下来的事情就都套在这个窠臼之中。到那时,从宏观上讲,我们看什么都不顺眼,看谁都别扭;从微观上说,对一个人,我们经常是只看到他不好的一面,就算他后来做了一车好事,我们也往往视而不见。倘若我们以这种心态处世,我们周围的一切肯定是糟透了,我们周围的所有人也都是恶魔一般。

 

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要把事情往好了想就行,只要把人往善了想就没问题。我的意思是我们的着眼点放在好的积极一面,是因为这个世界好的善良的毕竟是占大多数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未来抱充满期望,我们才有信心过好每一天。当然我们还要可能出现的困难或者不好的东西做好应对准备。不论是做事还是处世,只要我们抱有这种态度,我相信我们的人生之路就会少一些悲伤与绝望,多一些快乐与希望。


二○○九年一月十五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