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样的许诺你千万别当真

(2009-01-02 12:41:14)
标签:

诺言

能力

激动

文化

分类: 人生启迪

今天的《中国青年报》在第四版“青春热线”栏目中刊登了几篇文章,讨论办公室中的逢场作戏问题。这个事情我不想讨论,因为办公室本身就是一个“公共场所”,公共场所中逢场作戏再正常不过了。不过有一篇文章中有几句话我觉得写得倒还真实。为把事情说清楚,我还是把文章的大致脉络交待一下。

宋哥星期五要去广播电台做节目。周围的同事小李、小韩跟“我”七嘴八舌提起建议来,其中最具体的就是让宋哥请电台主持人开通“热线电话”。“我”们几个信誓旦旦地表示,到时候一定会给热线打电话。于是宋哥当场给电台打电话,询问频率以及热线电话的号码。做节目那天,“我”们还跟宋哥相约热线上见。下班回到家过了一会儿才想起热线的事情,感情“我”家没有收音机,也没有任何别的能收音设备。看到别人的手机能当收音机用,就以为“我”的手机也行,结果根本不灵。这还不够,我还忘了节目进行的时间,记着电台波段和热线电话号码的纸条“我”也没带回来。慌乱之下,“我”给小李发短信,小李正在给次日出差的老公准备行李——她也没把纸条带回来。给小韩发消息,他正在参加一个饭局,热线的事情也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周一上班,宋哥说了一句“你们几个太滑头,逢场作戏!”。宋哥的一锤定音让“我”很难过,也很尴尬。实际上,“我”并非逢场作戏,只不过是因为当时群情振奋,气氛感染了“我”,让“我”没多想就许下了诺言。然而,一旦脱离了那个环境,拍胸脯答应的事情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大凡在社会上闯荡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激动之时承诺的事情经常是无法兑现的。我认识一个同行朋友。有一次,几个同行在网上一起聊天,这个朋友突然提出搞一次聚会,结果这一下子把大家伙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讨论的结果是,大家在下星期三晚上六点某个地方见面。结果到了这个星期三下午,提倡议的朋友说晚上还要搞一个书的策划方案参加不了聚会。我就说还是尽量去吧,答应的事情不兑现不好,况且你还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等我准时到达的时候,只有一个年轻人来聚会。这个聚会到最后也仅仅是我们俩人,有一个朋友给我发短信说来不了,其他人莫名其妙都没来。第二天一问,有的人因为发起人不参加,自己也没参加,尽管距离聚会地点仅有一步之遥。还有一次,我跟另一个同行去这个朋友那里拜访,这个朋友说,九月份国际书展在她家乡举行,到时候她请我们吃饭。等到书展举行的时候,我这个实在人还真给她打了电话,问她在不在展场附近,忙不忙,暗示对方作出过的承诺。对方说在是在,不过很忙,答应的事情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实际上,承诺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承诺真可以说是信誓旦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用别人提醒,更不用他人催促,到时候准把诺言兑现。这种承诺是建立在冷静思考与判断的基础上的,实现起来自然不是问题。有的承诺则不同,完全是为了面子,即便做不到也要答应下来,否则生怕人家看不起。可是到了关键时刻,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履行自己的诺言。我管这种情况叫能力不济型。还有情急之下,什么话都敢说,什么诺言都能许。心潮一旦不再澎湃,履行诺言的动力就少了一大半,这个时候即便想着自己答应的事情,也没心思去做了。这应该是情绪激动型的。我想,本文开始引用的那个报道以及我个人的经历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

 

出现这两种情况的人不一定有什么坏心眼儿,更不会是什么逢场作戏。他们这样做无非是想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可是,他们有一点忘记了,诺言许下容易,可是一旦无法履行,其结果不仅不能实现其初衷,弄不好对其原有的一点好感也会荡然无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是要不得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实事求是。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许多年来,我结交的朋友很多,彼此之间的友谊也很深厚。可是我从来不轻易许诺,决不承诺一些自身能力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允许的事情。就是对方不高兴,我也不会那么做,因为一旦我兑现不了,我可能会让我的朋友更不高兴,甚至会失去已经建立起来的友谊。有的时候碍于朋友面子,我也答应一些事情,但是绝对不是满口应承,相反是很有分寸的,比如我帮你问问,或者我试试看——因为我实在没有机会或者很少有机会实现我的诺言。有的时候,我能做到的事情反而不去许诺,而是静悄悄地给做了。这样做也许对方还会收到一个惊喜。前几天我在哈尔滨认识几个同行,饭桌上大家谈得热火朝天,免不了要相互做一些许诺,比如寄送自己出版的图书。也许送十本二十本两本书在人家权限之内,小菜一碟,对我而言则不行,所以我不敢满口应承。再说,即便我有这个权力,我还说不好到时候我有没有这个心情呢,万一没有呢,这不是说话不算数吗?

 

说到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我只能用自己愿意或者做得到的方式来交往,来回报人家的友情。就像我刚从哈尔滨回来就写了一篇《哈尔滨人三印象》一般,我既然有这种感受,我既然能够写出来,我就写出来吧。就是这样的事情,我也没有当面告诉人家。我还是喜欢给人家一个惊喜,一个实实在在的印象。

 

二○○九年元月二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