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心新版“克莱登大学”

(2008-10-19 20:24:08)
标签:

国际教育

留学

狂热

文凭

教育

分类: 人生启迪

这个星期我参加了两个跟留学有关系的展览。一个是在上周三在新世纪日航饭店,另一个是昨天在大北窑附近的国贸中心。前一个是美国几十家大学留学说明会,后者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教育展览北京站。参加这两个展览给我最大的震动是如今的人们对出国留学简直到了发狂的地步。

 

上周三我跟妻子去新世纪日航饭店参加美国大学留学说明会之前就有所心理准备。我跟妻子说,咱们得早去。根据媒体以往的报道,近年来参加留学展览说明会活动的人很多,一旦去晚了,说不定要等上一段时间。还真让我说对了。当我们到新世纪饭店中华厅门外的时候,已经有一大群人在等候开门了,那个时候还有半个小时才到开门时间。每一个与会者都要填表然后领取一个写着号码的条子。我们的条子是八百三十五号,我看别人还有一千多号的。虽不敢说有上千人来参会,可是门前的人已经有五六层。站在门前的老外用比较熟练的中文柔声细语地说,开门的时候不要拥挤,三个小时的时间足够。

昨天去国贸中心,那个情景就大大不同了。下了公交车,打听过马路的方法,从十字路口沿着斑马线过马路,刚到地铁门口附近,便有大批身份不明的人发报纸、材料。我没有参加过这种展览,还不太明白。过了一会儿,我才知道不是人家不明身份,是我不知人家是留学中介公司人员。抬头望去,只见国贸中心左侧街上排了好几溜人,而国贸大门恰恰修在什么建筑的下面——没来得及仔细看,不知道上面是什么建筑。学生入场填表领票,别的人花五块钱买票。就像免费发货币一般,足有五六路纵队一起向门口拥去,而门口用栏杆留出一个小通道,保安不停地声嘶力竭地对着麦克风喊,“不要挤,不要挤”,然而事实上,我跟我妻子就是被拥进去的。

 

我参加最多的是图书展览会,虽然也是拥挤,可是还能从容地进门。我也参加过历史展览,虽然一个接一个往里走,毕竟还是有秩序。我还参加过兵器展览,走了好多长蛇阵,最终还是很安全地进入了展览大厅。我也参加过商品展销会,秩序就比较差了。最近参加的这两个跟留学有关的会,秩序是最糟糕的,真有失控的危险。

 

人们对国际教育展览这么热情,或者说这么火热,或者说这么疯狂,至少说明,我们国人现在确实腰包鼓了,我们国人对下一代的教育投资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且不论这种热情、疯狂会得到什么回报,这种状况本身就已说明,时至今日国人对出国留学依然热情得异乎寻常,这似乎是不正常的。我虽然去过一些国家,可是我并没有领教过别的国家是否有过这种景色——因为我去的大多是发达国家。

眼前的情景让我想起了四十年前我去电影院买电影票的经历。我记得当时我还是十几岁的小孩,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有机会看电影。当年看电影可不是那么容易,到电影院买票经常看到售票处高挂“客满”的牌子。尽管如此,当时不过是举着一毛钱两毛钱买票。如今这么狂热所举的动辄便是数万美元——真是今非昔比呀。还有,当年是为了娱乐,如今是为了教育。是进步?还是什么别的?说不出来。

我总是觉得,我们这里做什么事情农贸市场的情结总是很强。实际上,不光是清洁,就连气氛也是差不多,好像没有这等气氛就办不成事情。不信,你走进会场看看,眼前川流不息的人群,针插不进的柜台,大有一种能得到询问的机会已经不简单的意思。什么挑选,什么深入了解,什么有针对性解决一些问题统统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前来参观的人本身就没有准备好,我就是这样,满脑袋还是空白,可是看着这么多人参加我不参加生怕拉下什么——我也有从众心理! 还有一个就是这种环境也根本不允许你从容了解什么,稍微说多一点,回答你问题的人就不耐烦了,更不用说后面还有不少人在翘首以待呢。

 

据说除了北京,国际教育展还要移师其他一些大城市展览。我想到了别的大城市,国人的热情恐怕同样是非常高涨的。这种高涨的热情据说已经延续了好多年,不仅激起了国人更高的热情,也让老外跃跃欲试。换句话说,不论是要出去留学或者送子留学的人脑袋发胀,迎接留学生的校方也是热血沸腾。我这样讲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就是参加这两个展览或者说明会的外国大学,多一半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三流或者更差一些的学校。我粗粗看了一下国际教育展提供的美国大学排名和美国参展学校,两相对照便可发现一百三十名以内的学校屈指可数。可是对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讲,似乎美国任何一所学校都是那么校园优美,似乎都是镀金的好地方,就连美国的社区学院都来了。从这一点来说,美国人的胆子跟中国人的热情一样大。

 

其实不光是普通国人热情滚滚,就连媒体也是如此。上周三晚上的美国留学说明会还没结束我们就回家了,一会儿就看到电视里播放当晚说明会的新闻。昨天开幕的国际教育展,昨天中午截稿的北京晚报也是在首版刊发照片进行了报道。其实,并非所有人都是这么狂热,“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大有人在。记得电视上有一个参加说明会的小姑娘就说,与其出国找一个特一般的学校念书,还不如在国内念呢。英国的有识之士也在呼吁,不要给因为给留学生滥发文凭而坏了名声。

 

可以这样讲,一旦一件事情成了经济增长点,这个事情的金钱味道就会厚重很多。一旦金钱味道重了,很多事情就会走偏,甚至走向反面,给不会一句英文的人发英国大学文凭就是一例。在此不妨引用“股神”沃伦·巴菲特的一句话参考,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如果不适当抑制自己那颗“贪婪”之心,说不定会出现更多的“方鸿渐”拿到更多的“克莱登大学”文凭。

 

二○○八年十月十九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