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姜汉忠
姜汉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873
  • 关注人气:24,7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此看病真不易

(2008-09-07 18:40:23)
标签:

看病

环境

糟糕

负责

文化

分类: 杂文时评

看到这个题目有些人会觉得奇怪。其实,看了下文,您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

今天岳母因脑血管病住进了本市一家著名的医院。去医院,不论是探望病人还是看医生,对我这样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来讲肯定都不是第一次。折腾一整天,还是没有住进病房——对了,今天是星期日——不论是病多么火烧眉毛,医生休息是雷打不动的,没办法只好在急诊大楼的门口“安营扎寨”。不是我和病人愿意呆在门口,输液区真是没法呆,不仅闷热,而且空气污浊,没病的恐怕也要传上点疾病来。到了晚上,两袋药液输完了,接下来就在医院门口躺着,什么治疗也没有了,只等明天早上了。坐在椅子上看着睡着了的岳母,我不由想起了一年多以前岳母住在这家医院我来探望时看到的情景。

那是严冬的一个下午,我驱车来到北京城南这家久负盛名的医院。出租车司机离医院还有一段距离就停了计价器——“您就在这儿下车吧”。我顺着车窗往外一看,好多出租车在前面挡着路,原来是他们是在医院门口趴活儿的。

下了车快走几步,进了医院大门,向左转一看牌子指示急诊向南走,没走几步好像是到了另一个院落。真开眼呀,一个诺大的停车场映入我的眼帘。我这个人见世面不多,诺大的停车场我只在十一年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五角大楼外面看过。虽然无瑕仔细观瞧,大概也能看得出来车辆不老少。这哪里是医院,简直就是一个大市场或者影剧院,否则怎么会有这么一大群黑压压的车停在那里呀。

迎面急匆匆走来一个医生模样的人,问他急诊病房怎么走,他回手指了一下。我三步并作两步穿过人流进了大厅。进了大厅,我眼睛简直有点不够用,眼前全都是人——当然有病人也有家属,更有医生护士你来我往,摩肩接踵。加上这里是急诊,病人随处可见,要说人头攒动有点夸张,要说“高朋满座”还真一点不假,就连楼道都有病人。看到这里,我想起来了此情此景我只有在电影、电视剧的伤兵医院里才见过,现实生活中还真是少见。也许现在是感冒多发季节,医院真是人满为患呀。

我来回找了好几次也没找到楼梯,再往前走就是挂号处了,于是又折回来,看到“医用电梯”就问一个白大褂去二楼急诊病房是不是从此处上去,对方点头,意思是可以。上了楼,门口坐着一位女士,问我干什么,我只说了一句“看病人”就进去了,也没有阻拦。这时我妻子出来接我,给我领到岳母病房。看样子,进病房跟进百货商场差不多一样容易。

只见六七平方米的病房里住着三个病人,三个床前面还有一米多的距离,过去一个人还可以。一打听才知道,这里住的多半都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也有肺部感染的人。一进门我就感觉这里的空气很不好,于是看看窗户——关得严严实实。跟岳母打了招呼,我就去医生办公室找有关的医生了解情况,一位赵姓主任给我介绍了病人的病情。病人年纪大了,免疫力下降,身体康复就比较慢。我只好再三拜托医生,耐心细致地进行治疗。说完,我跟妻子就下楼找另外一位医生诊断一下我岳母的另一个病——腰椎问题。正是这个问题使得她卧床不能起来,也正是这个问题导致她身体的免疫功能减弱。

走在门诊大厅里,好家伙人这叫多。挂完了号,上楼来到骨科,进去找医生,楼道坐着都是人。我们挂的是专家号,病历本放在专家诊室里门口的台子上,等着叫号。等了一会儿,我推门往里一看,那儿有三个医生,大概坐在最里面、岁数大一些的是专家,外面两个年轻的还够不上专家的资格,顶多是打下手的。只见专家先生跷着二郎腿,谈兴正浓,谈的什么不知道,估计离不开骨头之类的。等了大概将近二十分钟,趁一个护士推门送病历的机会,我瞥了专家一眼,发现他老人家的谈兴还浓得很呢。我可有点急了,冲着站在靠门边的“医生”说,这样看病,后面的病人几时才能看上。还真管事,没过多久里面的病人出来了。轮到我们了。

从专家那里出来,一看手机上的时间是四点多钟,可是楼道里的人还是不减刚才。我看有个病人家属将大厅里的窗户开了一扇,可是没有几分钟一个医生模样的人走了过来:“这是谁干的?不怕冷吗?”可也是,医生个个是夏天的装束,难怪他们怕冷。看来,在这家医院里,医护人员的要求是最重要的。

走出医院,我真是感慨万分。医院本来是治病的地方,至少能提供相应的医疗条件,比如舒适、安静而且能够避免交叉感染。记得我二十多年前在泰国曼谷出差时也曾碰到发烧的情况。我被安排住进了酒店附近的医院。从一层大厅上楼到病房总共没碰上三五个人。我住的病房是套间,病床带有升降机,病人用的餐桌可以伸到病床上。病人按照菜单订饭,喜欢吃什么就要什么。到了吃饭时间,护士就会将饭菜送到床头。就连换病号服,也不用病人自己动手,即便是女护士给男病人换衣服,也是非常专业、利索,没有任何尴尬的镜头出现。再看看我们这里,有限的空间里走动居住那么多人,人声嘈杂,空气不流通,外来探望者长驱直入随便进入。如此恶劣的环境怎么能指望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很快康复呢?

医疗改革已经喊了多年,也有了一些实质性的动作,然而,老百姓依然是看病难。这种看病难不仅体现在医疗费高得惊人上,更重要的是医院的条件根本不适合病人治病,换句话说病人要是在医院看好病也是不容易的。然而,还有人在高喊市场化。这种口号带来的是什么呢?医院开始向钱看,部分服务人员也开始紧逼盯钱,于是乎内外勾结暗拿回扣、开高价药、私收红包等等恶行和丑行应运而生。前些时候,有一家研究机构提出论断,认为此前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国家有关部门又在酝酿新一轮医疗改革。但愿这新一轮改革不要再让老百姓被看病难这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不仅要看得起病,而且到了医院还能享受到相应的看病条件。

二○○八年九月七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