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治文化上的“近视眼”
(2008-08-05 16:19:03)
标签:
读书挣钱无用近视文化 |
分类: 杂文时评 |
大家知道,读书多少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标志。西方一些国家之所以在很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除了教育水平高等原因以外,国民的阅读率高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
前几天,一位朋友希望我能将自己平时阅读的心得写出来,也就是写几篇读后感。我是很乐意写的,一则总结自己的体会,二则是让朋友分享。然而,很遗憾的是,我发现新出版的书中真正能让我读下去没有几本。一个是选题雷同的太多,另一个是内容扎实太少。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也是喜欢买书的人。十几年前,我到书店还能看到一些令我眼前一亮的书,每次去都能买回几本我喜欢的书。除了英文方面的参考书以外,我还喜欢看历史、汉语言文学以及哲学方面的书。可是,最近这四五年,我去书店的次数不像以前那么多了。不是我不喜欢去了,而是每次去总是令我失望。尽管书的供应量增加,而且是大批量增加,但是真正有价值的或者说值得一读的却怎么也见不到。
我是从事著作权工作的,认识不少作者。前两天刚刚认识两个作者,尽管他们从事写作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可是他们每人才有一部作品问世。我想他们并非是江郎才尽,而是在潜心积累,蓄势待发。然而,这种情况在我认识的作者中并不多。更多的人一年发表多部作品,有的能达到四五部。北京人有句俗话,萝卜快了不洗泥。一年发表那么多作品,还有多少时间研究问题,还有什么深入生活可言。老先生以前做学问讲的是耐得住寂寞,甚至要坐十年冷板凳。没有这样的功夫是不可能搞出有价值的东西的。现在能这样做的可是少之又少,因而有价值的作品也就少得可怜。
可读的东西那么少,我还能写什么读后感。没有办法,我只好到故纸堆里找灵感。好在,那个年代的人写书纯粹是为了发表自己的观点抑或传送后代。有的人为此甚至遭受奇耻大辱,还有的为此丢了性命。然而,那个时代的东西确实能给我们留下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有个朋友在MSN上说,应该好好读一读《唐诗三百首》正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对此我深有同感。如今到了二十一世纪,国人读书都感到犯愁,都要旧书里寻找读书的快乐。这是不是也太悲哀了。
上个月《中国新闻出版报》刊登了去年我国新闻出版业情况的一个报道,去年我国图书品种比前一年有所增加,达到二十四万八千多种。可是这两年我又不止一次地在报刊上看到这样的哀叹,那就是国民阅读率大幅度比前几年却有不少下降。我找来了相关的报道。《中国新闻出版报》援引“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说,二○○三年全国的阅读率比一九九八年下降了八点七个百分点,达到百分之五十一点七,而二〇〇五年是百分之四十八点七,二〇〇七年虽然有点好转,达到百分之四十八点八,但是依然比不上二〇〇三年。换句话说,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国民阅读率不如上个世纪末的情况还没有好转。这个报告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人们的感受,那就是总量大幅度上升,阅读量却依然不如几年前。这是为什么呢?一时半会儿也搞不清楚,说不准。不过有几个情况是否可以拿来参考。
一位在某中央媒体供职的记者是从北京大学毕业的硕士,今年他回湖南老家过春节,明显感觉到村民对他的冷淡。“以前,一个吃公家饭的人回到村里,大家会对你很热情很尊敬。”他说,“可是现在,没人把你当回事了。在村民看来,你还没有他们有钱。”这位记者月收入在四千元左右,而村民中有身家千万的包工头,有月入数千元的小生意人,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建筑工人,日工资标准已经超过八十元。这么下去,读书的少了也就不奇怪了。今年年初,“两会”期间就有政协委员呼吁关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流行。
现在有不少学校的老师不是忙着工作,而是忙着赚钱,特别是大学老师,更是有不少精力都是放在赚钱上。有个在大学里当教授的朋友,在两个学校充当研究生导师,手下有几十个研究生,按说够忙的了吧,可是人家居然有时间去演讲,一天下来少说要上万元的收入。不仅如此,人家还要去充当书商——关键是钱还没有赚够嘛。
可以说,现在举国上下都是为了一件事忙活,那就是赚钱。这也不能怨学生,也不能怨老师——你没看房价居高不下吗?你没看电价在不断上调吗?你没看水价高涨吗?你没看天然气的价格要与国际接轨吗?你没看生病了给医院送钱如流水吗?(这我可是有体会,家父生病住院一天就要一千多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有多少心思做学问,还有多少精力好好写书,更不用侈谈什么读书了。现在的人各尽所长,拼命赚钱。有的专家学者演讲写书赚钱,为了赚钱不惜剽窃他人劳动成果;有的老板生产假冒伪劣的产品,为了赚钱不惜给用户带来生命威胁,有的农户在庄家和家禽里面添加农药和工业添加剂,为了赚钱不惜给使用者带来严重后果:有的书商做坏书,为了赚钱不惜毁掉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这个大背景在这里摆着,有几个还愿意在那里好好读书,在那里好好做学问,在那里好好写书,在那里好好出书?! 既然没有好书可买,好书可看,阅读量下降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这就是当前的国情,这就是眼下的事实。有识之士一定会说这是一种短视行为。短视者,近视也。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还是先在全国来一次近视眼治疗运动吧。国人最擅长的是搞运动,不妨将治疗近视眼这件事纳入一场自上而下的全国运动中去。
二〇〇八年八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