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桑枣中学两千多师生毫发无损说明了什么?

(2008-05-25 22:24:58)
标签:

地震

加固

演习

准备

损失

文化

分类: 杂文时评

《北京晚报》今天援引新华社报道说,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平时抓房屋加固,抓疏散演习,地震发生之时,全校两千三百名师生毫发未损。报道将重灾区出现的这种情况称之为“奇迹”,

 

报道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建新楼的时候,学校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盖成之后没有任何人敢前来验收。当时新楼的楼梯的栏杆都是摇晃的。他当学校领导之后下决心整修这栋楼。一九九八年,他发现新楼楼板的缝隙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他找正规的建筑公司老老实实在板缝中灌注了水泥。一九九九年,他又花钱把华而不实的砖栏杆换成轻巧美观结实的钢管栏杆。接着他又对大楼的承重柱子动手术,由三十七厘米加粗至五十厘米。楼外立面贴大理石的时候,他一反常规,让施工队在每块大理石上凿四个眼,用金属钉挂好之后再粘贴,以防大理石掉下来砸到学生。他知道,仅仅硬件设施合格还不够,还要有良好有序的组织才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他从二○○五年开始,每个学期都要在全校师生当中搞一次疏散演习。疏散都有预案,多少人从前门撤出,多少人从后门逃离,二三层的学生要跑得快,四五层的学生要跑得慢一些。刚开始搞疏散,学生觉得好玩,后来搞得次数多了,师生们也都习惯了。

 

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紧邻重灾区北川的这所农村中学的师生仅用一分三十六秒就充道操场站好。当叶志平从学校赶回来的时候,看到的是八栋教学楼部分坍塌,那座修了多次的危楼却巍然屹立,他一下子哭了。当学生家长打电话询问情况的时候,桑枣中学的老师都会骄傲地说:学生、老师无一伤亡。

 

大家都知道地震还是属于一种无法预报的天灾,这是现有科学发展的局限性。更有人说,全世界的学校校舍都存在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建筑抗震性能比别的建筑差,一方面是建筑标准和施工水平的问题,另一个就是校舍的特性限制了建筑的抗震性。难道面临地震,学校的师生就应该像北川中学一千多名师生那样逃生无望吗?桑枣中学防患于未然的做法给我们上了极为生动现实的一课。

 

不论天灾来得多么突然,不管天灾来得多么凶猛,最终蒙受损失的还是那些没有准备的人。我在这里不想批评什么人,只想对桑枣中学校长那种远见卓识以及极高的责任感由衷钦佩。人家居然能把一座危楼修成紧邻重灾区依然不倒的建筑,与其说是一种责任感使然,不如说是一种对生命的切切实实的关爱。正是有了这种关爱,才有了校长孜孜不倦地加固他心中的危楼。还有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天灾无法避免,更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可是准备工作却可以做起来,做得越细致,生命损失会越少。我比较感兴趣的一点是,校长搞疏散演习不搞花架子——这已经成了眼下国人当中非常盛行的做法,也不搞一两次糊弄人,而是长期、有效地进行,且在无人监督、无人命令的情况下进行,不仅分工细致,而且安排十分周全,看上去十分专业。

 

叶志平不过是农村中学的一个校长,根本不会知道几年之后会发生中国五十年来没有发生过的八级地震。面对地震,虽然他没有在学校,但是他的心依然牵挂着学校两千三百名师生。车子开得飞快,他心急如焚,一言不发。当他从绵阳疯了一般冲进校门的时候,当他看到老师们将学生们团团围在中间的时候,他浑身都软了,他的心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有这样一位校长,有这样一位时刻关怀他们安危的校长,两千三百多名师生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二○○五年五月廿五日

 

《震不倒的建筑在哪里?》《“最坚固小学”的五大猜想》《我们为什么会帮助别人?》《唐山十三兄弟给我们上了一课》《设立“全国哀悼日”意义非比寻常》《日本人应对地震有办法》《史上最有影响的十五场自然灾害》《什么时间吃药最有效》《地震灾区的“牛人”与“牛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