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琦十二次化险为夷靠的是什么?

(2008-05-25 10:46:56)
标签:

唐山

汶川

地震

十二次

遇险

文化

分类: 杂文时评

媒体报道,一位六十岁老人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据这位叫做阿拉坦巴根·陶琦的达斡尔族的老者讲,他一生中两次受困于大地震中。一次是唐山大地震,另一次就是十几天以前的汶川大地震。

《南京晨报》报道,五月十二日大地震的时候,阿拉坦巴根·陶琦正在四川省北川县擂鼓镇办公楼找镇长办事。“只听见几声轰响,办公桌开始摇晃,水杯里的水溅了我一身,等发现是地震时,逃跑已经来不及了。”阿拉坦巴根陶琦回忆说。一阵地动山摇后,他被倒塌的砖块和水泥板压在办公室里,同时被埋的还有镇长李正林、镇纪委书记何刚。英国《卫报》网站援引擂鼓镇党委书记的话说,他是被困半天后获救的,除了一点皮外伤,是那个镇子中身体最完好的幸存者。

面对记者采访,老人道出了他三十二年前另一次鲜为人知的遇险经历。那个时候,他在煤炭部门工作,应邀到唐山开煤炭现场会,地震发生后不幸被埋在地下矿井里,十天之后获救生还。被困十天,阿拉坦巴根·陶琦硬是靠井壁上的水滴活了下来。老人说,当时他们去参观的那个矿井是个湿井,井壁上不断滴水,就这样水滴让陶琦和井下一百多名工人得以生还。


实际上,陶琦经历的险境远远不止这两次,用他的话说是“捡回了十二条命”。老人出生于吉林省,当过兵,下过煤矿,后来移居到四川省北川县。十二岁那年,他跟几个小朋友玩的时候不幸掉进了粪坑,结果让一个正好前来方便的人给救了。还有一次在沈阳,过铁路的时候险些让火车给撞倒——火车停下来,距他只有一米远。有人说他命大,也有人说他幸运。他却不这么看,他每次碰到险境之后都能脱险全靠好心人的帮助;没有别人的帮助,他恐怕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戮力帮助、声援灾区人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设备的出设备,有主意的出主意。陶琦老人两次大地震都身陷困境,两次
又都死里逃生正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的真实写照。此情此景非常令人感动,而感动之余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不过,老人此前的十次遇险我更关注,因为那几次“险情”远远没有地震影响那么大,涉及的遇险者也就是老人自己或者几个同伴。然而,这个时候施以援手的人才是更让人佩服的。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英雄不是一个晚上成长起来的,是需要平时修炼的。古话讲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平时注意积累“小善”,到了关键时刻,行“大善”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如果平时看到陷入困境需要帮助的人无动于衷,如果平时千方百计算计消费者的利益,如果平时尽干一些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如果平时视金钱如父母,即使关键时刻能够表示表示,那也不是真心的,而是另有原因,甚至是另有所图的。我们这个社会应该鼓励那种发自内心从小事做起的品德,而不能鼓励那些做样子的假慈善。要知道,真正的爱心到了关键时刻是可以依靠的、信赖的,而迫于压力的“爱心”是肯定是靠不住的。倘若我们只看到表面,而看不到实质;倘若我们以这些表面的东西来判断人们普遍的价值观,我们早晚要为此付出代价,而且是超乎寻常的代价。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身处险境的时候,当你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帮助你的人提出种种条件,帮助你的人表现出一种很不情愿的态度,你会怎么想?你还会接受这种帮助吗?老年间有一种说法叫“积善行德”,如今虽然也讲,但是这么说的已经不多了。我想,所谓“积善”恐怕还是要一点点来,还是要从一点一滴得小事情做起。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不给积善者以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还会考验积善者的积善的持久性与真实性。有一位伟人讲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辈子做好事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一旦全社会的人都从行“小善”开始并以此为荣,陶琦老人即便再遇几次险,也会化险为夷。


二○○八年五月廿五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