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子比生命还宝贵?

(2008-04-29 22:20:51)
标签:

阜阳

传染病

内紧外松

面子

仕途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北京晚报今天援引安徽省卫生厅的通报,阜阳市公报告肠道病毒EV71感染(手足口病)病例一千五百二十例,已经痊愈的有五百八十五例,死亡二十例,依然在医院治疗的四百一十二例,其中重症患者二十六例。

 

如果你第一次看到这个消息一定是感到很突然,如果你“追根寻源”往前一捯就会发现,疫情从今年三月上旬就开始了。当时,阜阳市医院收治多个儿童发热病症EV71病例,三天时间内五例病儿死亡,于是乎“怪病”夺取儿童生命的传言在阜阳广为流传。据报道,当时很多父母不送孩子去幼儿园,甚至不敢外出。然而,耐人寻味的是,直到四月十五日当地政府才通过媒体“公开”疫情,说那不是传染病而是呼吸道感染疾病,而且只有“几例”,实际上病毒已经降临在十几个不幸孩子的身上。随着疫情的发展,真相也慢慢揭开,“谣言”与“谎言”在阜阳也迅速瓦解。

 

从三月上旬到四月十五日,若是说当地政府反应迟缓兴许还能会说得过去。四月二十五日,当地媒体集中刊登、播放《广泛发动,全民参与,积极防治小儿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的新闻则是对大众的严重误导。由于政府部门没有对市民说明真相,本来已经回到家里的孩子又被送到了幼儿园,而且还是放心地送去的。专家说,EV71病毒主要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物品密切接触传染,被感染之后常引起小儿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甚至是水肿和肺炎。在这样的节骨眼上让孩子密集接触无异于拿孩子的健康与生命赌博。政府之所以如此行事,阜阳市一位医疗系统的工作人员道出了端倪,这件事“在当地政府一直是‘内紧外松’:医疗系统内部下达了指令性文件,采取措施,但是却没有对外公布。”所谓的“内紧外松”,就是一方面告诉老百姓疾病不传染,一方面却又在医院和幼儿园门口贴“怎样预防手足口病”的宣传单,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一种说法,这种所谓的“内紧外松”的应对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疫情的扩散。

 

看到上面的报道,人们不禁要问,面对关乎百姓生命的疫情,地方政府有什么权力“内紧外松”?如果是五年前,你说“内紧外松”可能还会有人信,经历过“非典”的人们对相关部门隐瞒真相的“内紧外松”可是领教过的。“内紧外松”的本质不在“内紧”而是“外松”。对一些干部来讲,“内紧”是相对的,“外松”则是永远的。他们最担心的并不是治下百姓的安康与幸福,而是自己的“面子”。可不要小看了“面子”,“面子”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在仕途上步步高升的资本积累。一旦他自己的“面子”没有了,他上级的“面子”也会少很多,上级的“面子”扫地,他的仕途之路恐怕也就走到头了。这可是万万做不得的。

 

当然,在我们国家,并非官场才讲“面子”,不夸张地讲,“面子”观念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大脑深处。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工作、经商登任何其他领域,“面子”是一个永久的主题。我曾经就面子写过一篇文章。生活讲“面子”会让自己活得累得不得了,而工作中讲“面子”会让自己“醋意”大发,接下来的举动一定是弄虚作假,一定是欺上瞒下,不这样不足以挣来“面子”,不这样不足以挣来比别人多得多的“面子”。刚才我们说了,“面子”关乎前途,没了“面子”,就没有了前途。

 

前几天,我去中原的一个地区出差。不论是大城市还是中等城市,真应了一句歌谣说的,“大马路,宽又宽”。那么宽的马路能不能充分派上用场我不得而知,至少能让人觉得舒服而有“面子”。市中心的高架桥和立交桥相互交织在一起。到了夜晚,一个方向的桥梁栏杆是一种颜色的灯,五颜六色的,加上周边建筑物上的闪烁的霓虹灯,那个夜景真是好看。且不说中央领导看了印象如何,就是首都来的一般旅行者都会觉得情不自禁地跨上两句,真有“面子”呀。

 

有一本书是美国人写的,书名是《中国人德行》。那书开篇第一章讲的就是“面子”。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缺点被人指出来,是‘失掉面子’,所以无论证据多么明显,也必须矢口否认,一定要挽回面子”。如果再加上“官场前途”这一因素,“面子”的分量对一部分官场之人或者想要进入官场的人重出不知多少倍。别人指出“缺点”都不行,更不用说自曝家丑了,在他们看来,那样做简直是愚蠢到家了。也正是这个原因,不论你有什么规定,一到重要关头,这些人情不自禁的做法便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隐则隐,能瞒就瞒,非典时期是这样,松花江污染是这样,假药事件是这样,食物中毒是这样。若要解决这个顽疾,还是在“面子”上下功夫,掌握他们“面子”的若是换成了老百姓,他们们就会老实很多。

 

                    二○○八年四月廿九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说”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