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的“标准”情结

(2008-04-21 22:14:24)
标签:

标准

情结

答案

文化

分类: 杂文时评

有一种现象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现在的人不论做什么都喜欢找一个标准答案。有了标准答案心里才踏实,有了标准答案心里才觉得保险。不夸张地说,如今的国人对“标准”或者说“标准答案”有一种很强的情结。

我在出版社负责版权贸易兼出版合同审核,在审核一起引进版权合同的时候发现缺少作者的授权书,于是要求代理人提供。我对代理人讲,如果作者无瑕提供,可以由代理人草拟,作者签字即可。我还讲述了授权书应该具备的几个要件。对方却反复向我索要所谓的“标准版本”。我一再解释,只要具备那几个内容就可以了,对方依然不得要领。如此简单的一件事,对方就是应承不了。

在与同行的接触过程中,时常有人向我询问,在从海外引进图书版权的时候,版税率一般是多少,预付款一般多少。我告诉他们,这并无一定之规,全是契约自由。朋友们依然是不屈不挠,一定要我提供“标准答案”。出于无奈,我只好对他们讲一般情况下是怎样的,但是并非适合他们的情况。尽管如此,对方依然像得了尚方宝剑一般乐不可支。

同类情况在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可以说是更是俯拾皆是,信手拈来,再举几例。

到商店买衣服,往往需要当面试穿。处于成长期的小孩子需要试穿,就连成年人也莫不如此。为什么呢?且不论花色款式个人好恶不同,就是号码相同的两件衣服穿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不见得都合体。那是因为服装公司是按照一定标准设计制作的,具体到每一个人,由于面料与做工不同,结果很不一样。如果不试穿,只认号码,那买回来的衣服穿在身上也多半不合体。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人宁愿自己买料子加工,而不去买现成的衣服,就是这个道理。

多年以前,家母因心肌梗塞而住院,住院期间因某种原因而患上了感冒,后来就咳嗽不止。医生就按照标准处方开了抗生素药,但是不论是输液还是口服,直到家母出院,咳嗽都没有痊愈。后来,还是我向一些老中医请教,到药店购买了一种叫作罗汉果的糖浆,服用了三四次,咳嗽症状减轻,一个多星期以后,症状全部消失。

前几年一个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学生英文作文。浏览全书,你会发现,作文的题材无非就是中国足球打进世界杯决赛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主办二○○八年奥运会。看到这种情况,人们不禁要问,难道这就是孩子的全部生活吗?这不是标准教育的结果又是什么呢?我还看到此前另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加拿大华裔儿童的作文集,题材多样,绚丽多彩,从题目可以窥见一斑,诸如《父母的祝福》、《我和雪花》、《抓牡蛎,抓蛤蜊》等等。

 

有一部电视剧《亮剑》在电视台上播放给人以深刻印象。主人翁李云龙当指挥员不考虑别的,只看胜利,即使违反上级统一而又标准的部署也在所不惜。结果怎么样呢?每次作战,只要他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作出决断,都使其大获其胜。可以说,他战果累累,令所有对手佩服,也让上级哭笑不得,更为器重偏爱。如果他对上级的部署不越雷池一步,完全按照标准部署做,他肯定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成绩。

人们将标准奉为圭臬,原因肯定有不少。一个是简单省事。这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更为适应。另一个就是保险,对“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人最适用不过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坚持标准可以不犯错误,也没有责任。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中国工农红军当年就是因为按照本本打了两次反围剿才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个责任谁承担呢?还有这些年国家自然科学评奖,一等奖经常空缺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按照一种模式,一种标准模式办事惯了,缺少创新冲动,更缺少创新思维和条件。

十几年前,我陪着一个美国学者去江苏南部考察。这位美国学者说,根据他多次观察与了解,中国的教育太僵硬,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不会自己思考。向五个孩子提一个问题,五个孩子经常是一个答案。在美国则不是这样,很可能五个孩子五个答案。听到这话,我的心不觉一沉。

 

世界上的事情与情况千变万化,如果一切都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弄出个标准答案,那结果会怎么样呢?要我说,对“标准”或者“标准答案”的情结还是少点为好。

                  二○○八年四月廿一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