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谢拒绝挫折文化 |
分类: 人生启迪 |
我供职的出版社新出一本书,叫《感谢拒绝你的人》。真巧,昨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有个节目正好介绍了一个叫温玉兰的台湾女子,她给我们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感谢拒绝人”的课。
她详细讲述了当年她卖保险的经历。刚开始做这一行的时候摸不着门,也不知怎地就到了一家公司的老板办公室。谁曾想,她不仅被这家公司的老板拒绝,而且她的包还被老板扔出了窗外。她当时还是有一点思想准备的,恳求老板告诉她错在哪里。对方头也不回,一个劲地“去,去,去!”。没办法,她离开了。当时落泪没落泪,我不记得了,反正回忆这件事的时候,她是热泪盈眶。虽然蒙受了如此挫折,她并没有气馁,相反就像我们的那本书所讲的,磨难成了她的财富。也正是这次拒绝,让她有了非干成不可的决心。八个月以后,温玉兰再次来到这家公司。
有人可能会说,她这次来肯定是来跟老板套近乎的——一回生,二回熟嘛,要不就是动员老板买保险。她一进门就跟那位老板说,她此行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让对方知道,她还在做保险,还没有放弃。另一个是她想知道她上次犯了什么错误。我猜想,温玉兰这样做不是来作秀,而是真心想得到人家的指导——想要最终成功的人恐怕都会这样。那位老板跟她解释,当时他在生意上碰到点麻烦,心绪不佳,于是温玉兰变成了他的出气筒。听了这话,温玉兰肯定是学了一招,做业务的人只想自己的业务,不看别人的情况,到头来只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什么也干不成。
但凡被人拒绝过的成功者,没有一个不是从拒绝中学到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从拒绝会中看到机会。温玉兰就说,磨难是一个人的财富,别人的拒绝不仅让你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给了你动力,一种勇于克服各种各样困难的动力。有一个学财经的小姑娘去应聘一家外资企业。人家明文规定,要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这个条件一经公布,无异于拒绝了她这个没有工作经验的人。面对这种情况,一般应聘者早就撤了,她却偏不。她以一种恳切的态度得到了一次又一次考试的机会——笔试完了,又是面试,而且表现非常出色。尽管如此,公司还是很有礼貌地让她回去等通知。她也知道,她是不会接到电话通知的。就在她即将转身离去的刹那间,她从口袋掏出两块钱交给主考官,“既然公司不会给那些没被录用的人打电话,就说明公司没有这笔经费。就请用这两块钱给他们每个人打个电话吧,告诉他们是什么原因没有录用他们。”小姑娘的举动让主考官大吃一惊,于是公司破格录取了她。
面对拒绝,温玉兰希望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种真诚让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客户;面对拒绝,小姑娘希望给那些未被录取者不予录取的原因。他们二位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她们关注眼下不是为了眼下,而是为了将来。温玉兰专程去那家公司就是为了以后做得更好,小姑娘掏出两块钱,也是为了所有不成功的应聘者将来应聘成功。结果,温玉兰仅仅两年就赚得了一百万新台币,成了保险业不可多得的人才。小姑娘比温玉兰还要幸运,立马得到了工作,得到了一个本来属于一个有经验者的工作。
不过,碰到上面这种拒绝有的时候还好办一些,有一种拒绝就让不少人困惑不已,甚至是信心丧失殆尽。他们有才干,有热情,有想法,可是就是没有人承认他们的存在。在这些人看来,他们是被拒绝的人,之所以这样讲,有一系列的指标可以作证,那就是单位拒绝给他们提供它们应该享受的薪水、待遇以及工作条件。我有两三个年轻的朋友,跟我一样都是在出版机构工作。他们经常对我说,工作非常辛苦,压力非常大,可是工作却看不到前途,甚至连养活自己都成了困难。于是有些人坐不住了,非要找一个不被拒绝的地方施展才干以赢得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结果又怎么样呢?有一个年轻人到南方转了一圈,可是在哪个地方都干得不长,最终一年多过去了,自己却还在原地踏步——这年月原地踏步就是退步。
不论是人为的拒绝,还是命运的拒绝,都可以算作一种挫折。世界上有几个人在生活上和工作上没有受过挫折呢?没有挫折的社会是不存在的,要想在这样的社会生活得好,生活得更有味道,挫折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如果利用得好还能成为你的宝贵财富。正所谓,“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聪明起来,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我们应该感谢那些给拒绝我们或者给我们挫折的人,没有他们,我们是不可能聪明的,也是不可能把事情办得好的。
二○○八年四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