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瞎忙目标时间文化 |
分类: 人生启迪 |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不懂事的孩子和退休在家的老人,大都是很忙碌的。有人忙得有条不紊,而且很有成果;有人就不那么回事,忙到最后也没忙出所以然,用坊间的话就是“瞎忙”。君不见两人见面互致问候时的一种经常出现的情景?两人一见面,张三通常都会问李四:“最近忙什么呢?”李四的回答也是脱口而出:“没什么,瞎忙”。这话说起来有些自嘲的味道,话语间却也道出了一些实情,那就是做事好无明确的目标和目的。当然,“瞎忙”也有不同。一种是身在官场迫不得已,另一种是则是“没头的苍蝇——乱撞”。
在家里,常听我妻子提起她的一个朋友,整日里忙忙碌碌。一问才知道,是从事与广告或者活动有关的工作。隔几天,我便听说,妻子的这位朋友拿出了一个方案,要与某些机关或者单位搞什么活动。大家意气风发,好忙一阵。可是过几天就没了声响,后来才得知,原来是没搞起来。可是过了不到一个月,她老人家又搞出了一个活动方案,说这次肯定有希望,因为活动的参与者有高层部门,直说得我妻子心花怒放,跃跃欲试。可是,忙活了几天,又没了下文。在我的印象中,妻子的这位朋友已经如此忙活好多年了,除了做成一笔北京郊区某家食品厂的广告之外,好像没做成别的。听说,她自己还开了一家广告公司,赔了不少钱。这是什么?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瞎忙。
一个人活在世上除了物质需要之外,精神追求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了精神追求,人的生活或者工作就没有了动力,也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之所以是这样,就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物质要求虽然重要,但是精神追求同样不可忽视——那可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呀。
所谓的精神追求,就是为自己的事业乃至人生设立一个大目标。根据这个大目标来安排自己每一阶段的任务。然而大目标是靠一个一个具体任务的完成来实现的。当一个任务完成以后,特别是一个需要相当的智慧与努力的任务完成以后,没有一个人不激动的,没有一个不为之欢呼雀跃的。然而,当一个大目标实现而又没有新目标的时候,你会发现此时的人是最没有精神的,因为该得到的都得到了,都满足了,欲望一旦得到满足,人的精神支柱也就立即倒了下来,接下去的生活会是怎样便可想而知。
没有大目标不行,大目标订得不切实际也不行。大目标不切实际,为此而做的每一件事情就会变得毫无疑义,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瞎忙。有人说了,忙总比不忙好,有事做总比没事做好。这话听起来有些道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不要忘了,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动力,就是此前取得的一个一个小的成功,就是积累起来的自信心。没有大目标不行,目标不符合自己的情况跟没有一样,有的时候甚至比没有还坏,因为不切实际的目标对一个人自信心的打击是巨大的。从另一个角度讲,不忙不行,瞎忙更不行,更有危害。危害有二,其一浪费了大好人生,其二挫伤一个人的自信心。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确定一个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大目标,也就是不让自己瞎忙。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认清自身的已有条件。好多年前,我曾经跟一个朋友联手帮助其他出版社从国外引进图书的版权。我们两个一个负责接洽国外的出版社或者作者,一个负责联系国内出版社。结果忙了好几个月,没有取得任何成果。现在回想起来,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那个时候我还不具备做这种工作的条件。首先,我没有经验,不知从何入手。其次,我没有这方面的资源。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没有这方面的知名度。三个因素凑在一起,在那种条件下,我只有瞎忙一气,而瞎忙的结果就是自信心蒙受了巨大的打击。当时我真是觉得自己笨得不得了。事后想起来,还是条件不具备。不具备条件而硬做,只能落得一个可笑不自量的结果。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即便是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还不能完全由自己来支配。换句话说,自己在这一生中,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是不多的,就像我在前面一篇文章指出的,很多情况下的“忙”都是身不由己。一个人若要活得有意思,支配好这有限的时间就显得异常重要。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著名电光源专家蔡祖泉只上过三年小学,当过学徒,吹了十几年的玻璃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工人。然而,是他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电光源实验室,是他研制发明了我国电光源史上第一个氢灯、第一个高压汞灯、第一个氪灯、第一个长弧氙灯(即俗称的“小太阳”)等,填补了我国电光源领域的空白。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但凡关心点时事,大概没有不知道他的。如果他的目标确定不准,如果他不能善于利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恐怕他后来就不会有多项发明,也不会成为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的所长,也不会成为著名的教授。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苏联著名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的话,写在这里与朋友们共勉:尽量不瞎忙,这样生活才能多一些快乐,才能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