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年轻人 |
分类: 图书出版 |
近年来,我跟一些出版社的年轻编辑们有不少接触,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笔者的朋友。交往时间久了,有了一种深刻的感触:年轻人活力四射,可是同时也为他们流露出的一些情绪感到担忧。之所以担忧,是因为这些情绪或多或少影响着他们的才智的发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出版业的健康发展。人们不禁要问,那是一种什么情绪呢?为什么说这种情绪会对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呢?
一说到年轻人,很多人会马上想到,应该讲奉献,也就是不讲究工作条件,不怕加班,全身心地投入到编辑工作中去。有一个出版社的社长就这样对待本单位的年轻编辑,说什么他们什么都不懂,是他给了这些年轻人以锻炼的机会。一旦有哪个年轻人情绪上波动或者对现状不满,就说他们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过分看重物质回报。这样一来,对年轻人的这种不解与误解反过来进一步刺激了年轻人不良情绪的滋生。
其实,如果我们辨证地看问题,就会发现,问题并非都应该由年轻人来负责。如今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年轻人受教育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获得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作为一个多年从事出版工作的人,我对这一点看得十分清楚。如果我们对年轻人不了解,对他们的想法知识甚少,或者佯装不知,我们就很难避免上面提到的那种情况发生,也就更不可能不使他们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也就是坏情绪。在我看来,当今很多出版社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一些年轻人缺乏干劲、甚至悲观失望的直接原因。
首先,讲工作多,给他们锻炼才干的机会少。据我了解,很多年轻人,虽然进入出版社工作时间不长,但是承担的工作确实很繁重的。一个年轻人进入社会之后,在人们的传统挂念下,就是要努力干,刻苦干。这种努力与刻苦的标志就是不吝惜时间,加班加点。可是,我们却常常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他们加班加点干的是什么。有些出版社,特别是一些生活类图书的出版社,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他们过分依赖文化公司。出版社的编辑的功能则逐渐被弱化。其结果就是,编辑们,尤其是年轻的编辑们不懂得如何去组稿,也就是如何去策划选题。年轻人即使有想法,即使大胆提出一些选题,也往往被毙掉。原因就是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可是反观那些文化公司又有几个是由老年人来挑大梁的呢?究其原因,就是依赖文化公司省事,没有“风险”。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这些决策者自己不懂行,也不愿意深入研究这个行业的规律,过一天算一天。既然有文化公司来支撑局面,出版社的编辑怎会不沦为文化公司的校对员呢?刚刚进入出版社的年轻人干一些具体工作是应该的,但是长时间这样干恐怕就成问题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年轻时代过来的,哪个年轻人不在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可是,这种给文化公司当校对员的工作到什么时候是一站?即使不是给他人当校对员,整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年轻人也是看不到希望的,更不用说获取经验、增长才干了。
另外一点,更是可怕。那就是绝少给年轻编辑们接触外界创造条件。老编辑们谁人不知谁人不晓,编辑应该是个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个杂学家。记得很多年以前,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过一本书叫做《中青年编辑小传》。书里面介绍的中青年编辑没有一个人不是主攻领域的行家或者专家。一方面他们掌握着本行业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与国内知名的专家保持着密切接触。如此干下来,他们不仅增加了学问,还增长了见识,扩大了交往,从而拥有一批自己的作者队伍。由于他们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非同一般。不仅如此,很多人还自己著书立说。当然不是每一个编辑都要去写书,但是能够在本专业内有所斩获毕竟会给编辑本人带来莫大的喜悦,也使得编辑面对选题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回过头来看看今天的编辑,不用说广泛的社会交往,就连“自己”的作者都不认识,所有信息统统都在他人手中。这种校对员工作,年复一年,一本接一本,四五个人一年要干一百多本,直弄得精疲力竭,视力恶化。久而久之,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思进取,最终只能是坐井观天,狂妄自大。另外,现在是信息社会,网络尤其发达,有时候不用出门,通过网络跟同行们或者社会上的朋友聊一聊也能开拓一些思路,就是这么一点方便条件在某些出版社都视为洪水猛兽——一掐了之。本来接触外界就不多,这样一来不把自己变成“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傻子才怪呢。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变得不求上进,一部分人变得心灰意冷。我们在一些出版社常常会看到一些年轻人上班的时候“走街串巷”,午休的时候大摆龙门阵。但分有点进取心、不想将自己“废掉”的人都会处在躁动不安之中,有的只好弃旧图新,自找前程去了。这样下去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太效应会使出版社雪上加霜。说起人才,没有一个出版社不在那里信誓旦旦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上,可是实际又是如何呢?看来,叶公好龙者还是不乏其人啊。
如今我国的出版社迅速发展,国家的宏伟计划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的出版大国。那么要达到这一目标靠什么?很多人说“江山代有才人出”,没有人才是不行的。可是现成人才是找不来的,即使找来了也是不好使的,还要靠我们自己。可是,年轻编辑们在这种环境下能够成长为出版业需要的人才吗?抑或出版界还能留住可能成为栋梁之材的年轻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