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陈晓旭固执 |
分类: 人生启迪 |
陈晓旭(妙真法师)本月十三日晚因病在深圳去世,媒体报道很多。有一个细节不知各位注意过没有,陈晓旭英年早逝跟她的性格不无关系。据昨天的《北京晚报》报道,陈晓旭的老姨王元凤曾经向媒体透露,陈晓旭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她认不准的事情肯定不会去做,别人的意见她也很难接受。王元凤说,陈晓旭早就患上了乳腺癌,而且病情反应也并非最近才出现。然而固执的她一直不去医院治疗,只是吃一些中药。直到病痛难忍,陈晓旭才去医院检查。正是她固执的个性使她没能及时接受治疗,最终导致她进入不惑之年不久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若是过于固执会给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带来什么影响。
固执的表现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记得三十年前我从北京外国语学校毕业的时候,跟同学们一起照毕业相。为了整齐划一,老师希望男学生摘掉帽子、女学生不带围巾。大家都很配合,唯独我们的一位班干部不听老师的建议,非要戴着帽子照相,不管大家如何劝解,人家就是不听。如果因为头上有什么特殊情况倒也罢了,整个人都很正常,就是性格太固执。最终大家只好作罢,留下来的纪念照,只有这么一个“戴帽子”的,让人觉得很不协调。不久前,我从中国青年报看到一个报道。有一位郝姓女士是北京一家报社的主编,丈夫是博士生导师,儿子今年六岁。一天,郗女士要去报社开一个重要会议,不可有片刻的迟误,可是她儿子固执地坐在地上不愿意去上学。还剩十分钟的时候,这位女士忍无可忍,一个巴掌打了下去,紧接着又一个巴掌打了下去,再下去是一串巴掌,然后拎起儿子就往楼下走。这小家伙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有“光荣”的历史,此前几年,他动辄就不去幼儿园,家里总有人迁就他,一来二去就形成了这种“他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的心理。等这种性格缺陷形成了,父母亲只好乞灵于包括武力解决在内的非常规手段,效果可想而知。我好多年前听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因犯重罪而被判死刑,临行前见到了他的母亲,母子相对好长时间没有说一句话,眼看会见要结束了,儿子突然提出一个要求,就是要再次吸吮一下妈妈的乳头,母亲刚把衣服撩开,儿子上前就是一口将。将母亲的一个乳头咬了下来。儿子说了如下意思的一段话:你只知道给我乳汁,让我长大,可是却不知让我成为一个身心都很健康的人。由于你的骄纵,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长大上学了同学都不愿意理我,没有朋友,我更加为所欲为,直至今日落得这样一个下场。由此可见,执拗会给一个人带来怎样的后果。
有人说,执拗或者说固执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还有人说,不是所有执拗都不好,要区别对待。在我看来,这些说法反映出人们对执拗这种性格偏差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我前几天写过一篇文章《拒绝“执拗”从娃娃开始》。所谓执拗,就是我们本文开头说的“固执”。不论你在其前面加不加“过分”或者“过于”,执拗都是挫折带来的一种不理智的性格偏差。本来人在清醒的时候是理智的,解决问题的时候会采取灵活应变的处理方式。当一个方法行不通的时候,人们便会寻求其他解决办法。可是对性格有执拗偏差的人来讲,重复挫折之后,更容易失去理智,顽固而偏执地做着一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事情。连续的挫折使人变得野蛮而执拗,不肯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明知下面是悬崖也不惜一切往下跳。《菜根谭》这样评论“执拗”者:“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有些时候,你的想法确实不错,如果你执拗地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而不管具体情况如何,你的良好初衷也很难变成现实,甚至还会断送你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十年,秦国确实强大了,可是他一味地使用严刑苛法,对民众保持高压态势,在同僚中积怨甚深。他的老师尸佼几次劝其功成身退,可是商鞅头脑发热,根本听不进去。秦孝公一死,惠文王上台,昔日的政敌告他谋反,商鞅跑到魏国,不让入境,跑回封地组织小部队反抗,结果失败,最后被车裂而死。还有一个知名人物是宋代的王安石,虽然他并没有死于非命,可是他的固执偏激导致他两次交出相位,变法最终夭折。
说到底还是一句话,一个人必须有主见,但是主见一定是建立在广泛搜集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事情的仔细分析判断上。如果只相信自己,只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才正确,而且一意孤行,那就是执拗,那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如果事实证明你的决断和行为是错的,那就应该立即纠正,那样不至于给他人给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害。坦率地说,很多人执拗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担心承认自己错了没面子,为了面子不能不只留下去。这种为了面子而不惜牺牲其他一切的思想更不应该提倡了。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主见应该有,执拗不可留。
鬼子姜的相关链接:《《拒绝“执拗”从娃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