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儿童快乐国家未来 |
分类: 人生启迪 |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兰州采访了一些学生、父母和学校老师,主题是现在的小孩子应该如何成长,换句话说是不是应该有快乐。对“九○后”的孩子来讲,快乐成了“孩子最奢侈的东西”。孩子的父母则不是这么看法。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个女老师有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她说:“孩子童年快乐了,将来就不快乐了。要将来快乐,童年就要付出代价。”(什么逻辑!)兰州大学的另一位老师尽管有一个心智健康、品行端正的孩子,可是她依然说她所信奉的“自然教育”失败了。在他们看来,失败应该归咎于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外部环境不允许,自然教育充其量是一个“乌托邦”。总而言之,他们也是无可奈何。
按照这两位老师的说法,在现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之前,小孩子恐怕是没有快乐可言了。他们所能做的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只有学习好了,将来才能快乐。那么这个“将来”是什么时候呢?不用多说大家恐怕都知道,那就是考上一个重点大学,大学毕业之后找一个挣钱多的工作。达到这两个目标难道就会有快乐吗?不一定吧。大学生毕业难找工作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便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也照样有找不到工作的。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官员在今年“两会”期间介绍,去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是四百一十三万,百分之三十的没有找到工作,那就是一百二十多万大学生离校时还没就业。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四百九十五万,加上去年“剩下”的一百二十多万,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六百万左右。今年城镇新增的求职人员将会有两千四百万人。国家将争取实现一千二百万人就业。这就是说,还有一千二百万将无法就业,大学毕业生在其中总要占上一些名额吧。按照今年的形势,当年不快乐的那些孩子今年恐怕依然无法快乐。现在如此,就是再过十几年恐怕也不会保证所有小时候不快乐的孩子快快乐乐地走上工作岗位。说了半天,我也只说了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还没说到,那就是有一个挣钱多的工作。然而,找工作尚且困难,找挣钱多的工作对很多当初不快乐的孩子就遥不可及了。
一九四七年,苏格兰教育研究委员会对七万名十一岁的孩子进行了测试。后来由于政策调整和委员会搬迁,当时那次研究渐渐被人们忘记。英国爱丁堡大学区别心理学教授伊恩·迪利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当年的那次调查。后来几经波折,他终于找到了至今依然存在的苏格兰教育研究委员会并在其位于苏格兰格拉斯哥办公楼地下室中看到了那次调查的数据,包括那次被调查者的姓名和智商。迪利与阿伯丁大学心理健康学教授劳伦斯·沃利合作,找到了一千五百名当年的受访者,并对他们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大脑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迪利说:“更开朗、社会活动更活跃、生活方式更健康的人更能长久地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该项研究参与者、维多利亚医院爱丁堡分院老年医药学顾问兼研究员约翰·斯塔尔说:“从十一岁到七十多岁这段时期,生活方式对认知能力的影响达到百分之十左右。”
西方国家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可以说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从苏格兰六十年前的调查以及近年的跟踪调查,我们得知小孩子按照天性成长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心智。这就意味着小孩子快快乐乐地生活。这样的童年生活将使孩子的身心得到良好发展,将为孩子的未来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就像一棵树,根扎得很深,树干长得很粗壮。如此成大的树木没有经不起风雨冰雹的,也没有成不了栋梁之材的。其实,小时候快乐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他们将来成年以后很容易获得快乐,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而快乐则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我们这里,我们总是急功近利,总是喜欢抓那些细小、具体的东西,对孩子一辈子的大事——身心健康却没有丝毫的实质性关注。小的时候没有快乐可言,不能按照天性发展,身体就不用说了,仅就心理来讲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厌世,有些孩子毫无挫折感,遇到一点问题就离家出走。还有的进了大学却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弄出各种各样的令人遗憾的动静来。前不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就有一个德语专业的学生跳楼自杀。事情发生在现在,可是追根寻源,一定是在小的时候心理没有得到健康的成长。大学在校生跳楼的新闻早已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见之于报端是司空见惯的。不光是大学在校生,就是那些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人,还有不少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也正是因为很多年轻人无法适应工作岗位才导致求职发生困难。
在我看来,小时候孩子的身心正常发展是一个孩子的关键,不仅关系他眼前,还影响他以后。一个孩子如果能快乐成长,眼前的具体的东西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会得益的。就给孩子的益处来讲,自然成长、快乐成长给孩子的好处将是终生的。即使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不那么走运,从投入产出比来讲,这种教育还是极为合算的。还有一点也是需要指出的,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就像一个具备造血功能的正常人,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自己解决,都会有应变的才干、都更有创造力。任何光读书本的人恐怕是无法望其项背的。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机会合适不发光才怪呢。如果不是金子呢,那只能弄点虚假才能发光,一旦没有机会弄假了,滥竽充数的现象就会再现。
最后要说明一点,“孩子童年快乐了,将来就不快乐了”的说法表面上是为孩子着想,实际上是父母、学校维护自己脸面的一块遮羞布。孩子没有考出好分数、没有考上好学校,那可给父母、老师和学校丢了大面子。这是一个十分自私的说法。这个世界是年轻人的,年轻人的路还是由他们来走,父母和学校只能陪他们一段时间,还是多替他们着想一下吧,让他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样他们就不会再把上课、写作业、吃饭当成人生三大痛苦了。他们快乐成长了,民族和国家就有希望了。毫不夸张地讲,孩子童年有没有快乐是一件大事,一件关系到“江山更有才人出”的大事情。拜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