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交往善报恶报 |
分类: 杂文时评 |
人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后面一句姑且不论,仅就前一句而言,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未必像人们希望的那样简单。
北京晚报曾经报道过一条消息,令人震惊。该报一记者居住的小区发生一起幼儿拐卖案。这名两岁半的男童后来在跟随乞丐行乞的时候被人发现。原来这名男童是被保姆用六千块钱卖给了乞丐。细一观察才发现,男童的手筋和脚筋已被挑断,被乞丐们当成行乞的活道具。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保姆将孩子偷出来卖给乞丐呢?还不是北京有大量的乞丐活动的缘故吗?话说到这里,读者也许可以看出端倪来了。那就是乞丐发现北京人很善,爱做善事,见到乞丐不少人都愿意掏腰包,从而吸引了不少乞丐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这些乞丐中确有困难者肯定有,但是以乞讨为名行苟且之事或者坑蒙拐骗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这些不良之徒并没有因为得到人们的救助而良心发现,弃恶从善,相反有些人变本加厉地使用种种花招欺骗好心人,甚至残害幼小儿童,以求谋取不义之财。
古代先哲们教育人们要多做善事。荀子就讲过“积善成德”的话。三国蜀主刘备在去世之前告诫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历史上还出现了不少劝人向善的书,诸如《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功过格》等。明代的洪应明写过一本《菜根谭》,其中不少也是劝人向善的,比如“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意思是说,上天给的福分不多就多做善事,迎接福分的到来。
然而事情的发展与人们的希望有时候是背道而驰的。《譬喻经》里面就记述了一个故事。有个放牛的小孩儿,想采些花供佛,这在佛家看来可是大大的好事,结果在采花的路上让牛给盯死了。如果说这纯属意外,还可以解释得通。为国出生入死的将军岳飞,按理说做的好事应该是不少了,可是最终为奸臣所害。明神宗时期的袁崇焕也是威震关外的一位将军,为国家的安定、为百姓的安居乐业也是大了不少胜仗,然而却被奸佞小人所害,最后被皇帝下令处死。此种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明代的冯梦龙讲过一个民间行善受骗的故事。万历年间,在杭州北门住着一个年过六十的老者和他的两个儿子及两个儿媳。老头儿的妻子已经去世,老头儿的儿媳颇有几分姿色。一天,门外站着一个老妇人,从早上站到中午,不知等什么人。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在等她外甥,去告她那不孝的儿子。到了晚上还不见人来,老头儿一家就将老妇人让到家里,聊得很高兴。于是老妇人就住了下来。后来,在儿媳的撮合下,老头儿竟然跟老妇人结婚了,老妇人的儿子特地赶来千恩万谢。没过多久,老妇人的孙子也来了,是请老头儿一家参加他的婚礼。老头儿的儿媳从邻居那里借来很多衣服和首饰,跟着老头儿和丈夫就出发了。结果怎么样呢?老妇人以及老妇人的家人中途以迎接新娘为由,将老头儿的两个儿媳骗走,老妇人的儿子也趁机金蝉脱壳。结果,老头儿的两个儿媳再也没有回来。老头儿和儿子回到家,倾其所有还了衣服和首饰,告到官府之后就自杀了。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一句台词很著名,那就是“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这句经典台词可以说真实反映了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一种无奈。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金钱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对金钱的追逐可以说是肆无忌惮。在新的形势下,善有善报有些不大灵通了,做了善事不一定就有好报,有时候不仅得到不道一声“谢谢”,反而还招来祸灾。如若是,那可真是得不偿失呀。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也会“吃一堑,长一智”——要知道老百姓是没有多少家当可以充当行善本钱的。
现如今,很多事情很难看懂。一方面骗子屡屡得手,媒体呼吁人们提高警惕,做好自身防范工作。另一方面媒体又在呼吁,人们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关怀。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老百姓到底该如何是好?写到这里,笔者突然想到,此时此刻,手中握有公权力的人干什么去了?他们是不是履行了自己的责任?笔者以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法律应该对那些行骗者给予严厉惩处,以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关政府部门采取一些救助措施,通过官方渠道救助需要救助的人。只有这样,人们行善之时才会高枕无忧,只有这样,骗人害人的勾当才会减少到最低程度,也只有这样那些需要救助的人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