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城市压力病抑郁症竞争传统观念劳逸结合 |
分类: 人生启迪 |
今天北京晚报发了一则报道,题目是《“城市压力病”困扰现代人——带薪休假想说爱你不容易》。同一版上,该报还发表了一则消息,说中国内地抑郁病发病率为百分之二点四,目前抑郁症患者已超过两千六百万人,其中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患者面临自杀的危险。这一数据是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赵靖平教授披露的。他表示,到二○二○年,抑郁症将成为中国第二大负担最重的疾病。
这两个报道虽然不能说有着完全的因果关系,但是前者却是引发后者出现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据介绍,抑郁倾向有九个特征。
第一,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意志消沉,差不多每天如此。主观表达是空虚、无助、悲伤等,客观观察有爱哭泣的现象。在青少年身上的表现就是经常莫名其妙地急躁。第二,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内对所有的事情或者几乎所有的事情兴趣不大或者不感兴趣,不论是主观表达还是客观观察均得到验证。第三,没有节食体重明显下降,要么体重突然明显增加,例如一个月体重变化超过百分之五。食欲增加或者降低。第四,几乎每天都出现失眠或者嗜睡。第五,差不多每天都激动不安或者反应迟钝。第六,差不多每天都疲劳或者无精打采。第七,感觉自己或者环境一无是处,或者经常不恰当地感到内疚。第八,思考或者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下降,或者犹豫不决,差不多每天如此。第九,反复想到死或者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而没有明确计划,试图自杀或者有明确的自杀计划。
一个人一天的主要时间在单位,所以工作上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诱发抑郁症的一大因素。城市压力病正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而且还损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难道人们不知道健康很重要吗?不是。难道人们不知道健康出了问题受苦受罪的是自己吗?不是。难道人们不知道身体一旦毁坏拥有再多的金钱也是没有意义的吗?不是。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这样拼命地干下去呢?据分析有几个因素在起作用。
一个是很多人在单位承担着重要的工作,领导交办的事情多或者手上的活多,长年累月地忙,根本没有时间放松或者休假。北京晚报的报道提到广东省四个省直机关,其中三个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给职工提供休假的机会。这样年复一年,身体得不到休息,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身心健康也就得不到保证。
还有一种不是没时间休息而是不敢休息。我有一个朋友在一家报社工作。每天中午吃完饭就马上回到办公室,这样领导看着才高兴。如果你趁午休时间出去散散步,领导就会旁敲侧击地说,人家某某多好,中午都不休息在那里工作,言外之意你不应该去散步。我还有一个朋友在出版社工作,他们领导就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因而也希望自己的属下时时刻刻想着工作。在这种单位工作,你敢有片刻的松弛吗?松弛尚且不可,更不用说休息了。
另一种人好像天生就是工作狂。不是别人硬要他疯狂工作,而是他自己有这样的习惯。这些人主动放弃休息,畸变生病了,即便有很重的慢性病,也高强度地工作。我有个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对我说,她们领导就是这样,一年到头只想着工作,如今糖尿病、心脏病找上门来了,到了这个份儿上,这位领导也不休息。准确地说,不是他们有这种习惯,而是我们国家几十年来的宣传使得一部分头脑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工作第一,其他是次要的,包括身体在内。我们宣传的多少英雄模范不是带病工作?又有多少人不是在实践着儒家文化提倡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培养出一大批工作狂才怪呢。
人们面临的压力之大超过以往,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在作祟,另一方面失去工作岗位的危机感更为强烈。这两样加到一起,人们似乎已经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拼命干了。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话说得不错,问题是你不去砍柴,别人就会蜂拥而上,青山虽然在,可是早已变秃山。就像过度放牧的大草原,资源或者说空缺总是有限的。正是人们意识到了这种危机的严重性才不顾一切——包括自己的身心健康——去拼搏,去玩命。
“城市压力病”的出现有些有竞争加剧造成的原因,也有我们那已经过时的传统文化的因素。对于前者,目前人们还无能为力,因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竞争会更加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会更大。然而,我们是不是可以对一些传统观念进行反思呢?是不是可以提倡一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观念呢?劳逸结合应该成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组成部分。没有人提供持续有效的工作,你就是计划再宏伟、前景再美好,那也是没有用的。人,只有人,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但愿“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很快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