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时评 |
北京人这两天是不是感觉不对劲呀?一个星期前刚刚撤了火,冷空气就来了,中间还不时有小雨。可是北京气象台这几天的天气预报不知是怎么回事,跟人们的感觉相差一大截子。
这几天的预报白天是九到十二摄氏度,可是回到家里感觉特别冷。晚上在家里总不能捂着被子不干事情呀,于是就弄来了毯子盖在腿上,即便这样还是冻得不轻。今天晚上一看北京晚报才真相大白,敢情是北京气象台报错了温度。据北京晚报报道,这几天气温下降,有些不听天气预报的人根据实际增添衣服,甚至有的还把收起来的羽绒服穿上了。可是有些人就不这样,出门之前总是以天气预报为准,结果上了大当。报道这个消息的记者就在商场里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穿着丝袜长统靴的年轻女孩匆匆走进商场,问保暖内衣在哪儿卖。她一边走一边抱怨说:“这鬼天气,明明报的是十二度,没想到这么冷。”
出了这么大差错,北京气象台是怎么说的呢?一听气象台的说法,恨不得把你鼻子气歪了。他们依然是过去那一套,什么预报根据统计数据综合判断的,因而很容易出现失误。听明白了吗?很容易出错,怪不得人家气象台。接下来,气象台把可能找自己麻烦的人堵了个结结实实——北京春季冷暖空气活跃,温度变化很大,预报难度大。末了,他们又嫌不够,更上一层楼: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不知诸位听了这话会作何感想。准确预报本该是气象台应该做到的,并不是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人们并没有要求刮风下雨的预报时间精确到分秒,也没要求阴转多云是几点几分开始。你们如果还是“风力二三级转三四级”,我们依旧不怪你们;如果你们说“偏西风”,我们也能接受,至于偏到什么程度我们是无所谓的。如果预报的结果与实际相差十万八千里,那可就不要怪我们不给面子。如此预报,还不如没有。没看到吗?有些市民凭自己的感觉出门反而没有遭受寒冷之苦,听了天气预报的反而受了罪。其实,诸如此类的事情已经出了好多次了。一旦预报失准,气象台肯定会找出一大堆理由推卸责任。二○○四年七月十日下午四点左右,北京市区突降暴雨,五个小时下了一百二十五毫米。暴雨使北京的道路交通几乎陷于瘫痪,堵车时间平均五个小时。北京的气象台事前没有提供及时的预报,事后也没有一个令人诚服的说法。
无独有偶。前两天,日本也碰到了预报不准确的问题,不过不是刮风下雨,而是樱花开放的日期。每年三、四月间都是日本人观赏樱花的大好季节。由于去年全球遇到了罕见的暖冬天气,日本气象厅本月上旬预报,樱花最早开放的是静冈,人们可以在十三号去静冈观赏樱花,东京是十八号开花。可是到了十三号,气象厅又改口说,静冈开花日期延迟到二十号,东京则是二十三号。混乱的预报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因为这完全打乱了人们的旅行安排。气象厅官员不得不通过电视公开道歉,说是由于他们的电脑程序出了问题,所以导致预报错误。真是实话实说。若是他们找个“技术条件不具备”的理由,我估计日本人是不会答应的,因而就先招了。
其实,预报就是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很难说与结果完全吻合,这大家都理解。即便是技术水平上来了,也不一定每次都能准确预报出来——天有不测风云嘛。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国家设立气象台就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避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如果气象预报准了,就把功劳归功于气象预报部门,预报不及时或者预报不准就把责任归咎于技术条件不具备而自己的工作无懈可击,这是不是未免太矫情了。对那些因预报失误而蒙受损失或者痛苦的人们,气象台是不是应该有一丝的同情心呢?至于技术条件问题,很多人听了都不以为然,因为在我们国家很多部门一旦有了过错,常常乞灵于一些客观理由,以便为自己自己开脱。不能说气象台没有及时提供预报或者预报不准都是技术条件问题,人为原因恐怕也是少不了的,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我们很多公共部门的官僚作风实在是不敢恭维。道声歉并不能损害你们在民众中的声誉,相反遇到事情喜欢文过饰非,那可就不好了,说不定还真招人反感。人们一旦反感,不需要你服务了,气象台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古代人民没有气象预报,不是照样生活了几千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