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生启迪 |
今天看到一篇《北大清华早该倒掉了》的文章,虽说没有特别的同感,但是这让我想到了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
现在国内很多大学,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上需要的人才,社会上热火朝天的领域,在很多大学里居然没有任何反映。即使有反映,也是单一性的,需要什么知识就学什么知识。问题是,社会上的很多事情并非如此泾渭分明,相反知识与知识,领域与领域都是相互渗透。所以说,单一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不能用于实践中。
我是从事著作权买卖的。这个领域在中国从有著作权法开始已经有了十六年的历史。尽管有些大学开设了某些与其相关的课程,比如传媒经济学,但是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差甚远。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听到多次大学老师讲著作权贸易。他们由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所讲的东西全是理论,而且是十分空洞的理论。诸位可以设想,一个没有任何实践的老师传授给学生的除了空泛的书本知识还能有什么呢?学生的老师就没工作经验,怎么可能指望学生学到的东西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东西呢?
正是这个原因,很多用人单位十分强调招聘的毕业生要有实践经验。要说起来,这有点矛盾,既然是学生,就不可能有什么经验。其实,没有某项工作的具体经验并不可怕,如果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那才是最可怕的。而我们的学校教出来的学生,恰恰有不少是这种缺少理论联系实际意识的书呆子。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名硕士研究生。虽然毕业了好几年,可是工作上依然打不开思路,就连简单的填表都需要我来示范,示范了几次,最后还是不会。有一次,有个编辑部门要从国外引进图书,我就让这位硕士毕业生填写合同登记表。这种事情说起来应该是不难的,只要仔细听完讲解就可以填好。不过我还是手把手示范了一遍,完了,这位年轻人还是不会,一定要我来填写正式的表格不可。听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了,发起脾气来:念了这么多年书,别人示范了几次,怎么连个表格还填不了,真是不可思议!
能力低下还不算,有的时候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还牛气轰轰,好像自己学到的东西足以胜任工作了。可是到了实际当中第一不谦虚,第二不负责任,一两年都不能胜任工作。我就碰到过这样的毕业生。一进单位就把自己吹嘘得神乎其神,实际又怎么样呢?做编辑,稿子看得一塌糊涂,错误连篇,搞校对,大白字摆在那里就是看不出来。你要是提出批评,人家还一百个不高兴。我遇到的这个年轻人是一所名牌大学毕业的。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学里不光要学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做人的方法,学会做事的态度。莫说没有什么大的本领,就是有,你不懂得负责,不懂得合作,不懂得谦虚,你终究还是什么也做不成。
现在的用人单位可以说越来越害怕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打交道。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那些学校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知识有限、脱离实际,而且还自以为是,自以为十分了不起,自以为天下老子第一。这样的学生,用人单位怎么敢用?这样的学生怎么会找得到工作?
社会上盛行一种说法,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用人单位越来越挑剔。这当中固然有用人单位的问题,学校和学生的问题也是需要好好思考的。很多学生不仅缺乏实际当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少有做事做人应有的态度。这样的毕业生能否算合格呢?可以说,不为社会欢迎的毕业生,一定是不合格的学生。学校向社会输送了如此众多的不合格毕业生就像工厂生产了不少残次品。学校是不是应该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呢?
没有,从未听说哪个学校敢于站出来说“是”,更不用说名牌大学了。这样一来竞争力能不下降吗?有个朋友的女儿有一年考上了北京一家最著名的大学,到校园走了一圈,第二天就不来了——人家去美国念书去了。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可取的,你毕竟占据了人家大学的招生名额,可是我们的学校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何以如此呢?
这两天香港的一些大学正在对今年申请入学的内地高中毕业生面试,香港各大学吸引内地考生的除了丰厚的奖学金以外,还有其独占优势的人文环境以及与世界接轨的教学手段。这一点内地大学很难望其项背。相信今年将有相当一批的优秀考生选择进入香港大学读书。内地大学,特别是那些享誉全国的名牌学校应该深思一下,自己面对这种来自外面的竞争如何应对。倘若依然是孤芳自赏,固步自封,对竞争不屑一顾,那无异于坐井观天,将自己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到那个时候,不用说将某些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会成泡影,就是能否跻身于合格大学的行列都很难说呀。内地的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你是不是应该有点危机感?
现在国内很多大学,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上需要的人才,社会上热火朝天的领域,在很多大学里居然没有任何反映。即使有反映,也是单一性的,需要什么知识就学什么知识。问题是,社会上的很多事情并非如此泾渭分明,相反知识与知识,领域与领域都是相互渗透。所以说,单一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不能用于实践中。
我是从事著作权买卖的。这个领域在中国从有著作权法开始已经有了十六年的历史。尽管有些大学开设了某些与其相关的课程,比如传媒经济学,但是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差甚远。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听到多次大学老师讲著作权贸易。他们由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所讲的东西全是理论,而且是十分空洞的理论。诸位可以设想,一个没有任何实践的老师传授给学生的除了空泛的书本知识还能有什么呢?学生的老师就没工作经验,怎么可能指望学生学到的东西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东西呢?
正是这个原因,很多用人单位十分强调招聘的毕业生要有实践经验。要说起来,这有点矛盾,既然是学生,就不可能有什么经验。其实,没有某项工作的具体经验并不可怕,如果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那才是最可怕的。而我们的学校教出来的学生,恰恰有不少是这种缺少理论联系实际意识的书呆子。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名硕士研究生。虽然毕业了好几年,可是工作上依然打不开思路,就连简单的填表都需要我来示范,示范了几次,最后还是不会。有一次,有个编辑部门要从国外引进图书,我就让这位硕士毕业生填写合同登记表。这种事情说起来应该是不难的,只要仔细听完讲解就可以填好。不过我还是手把手示范了一遍,完了,这位年轻人还是不会,一定要我来填写正式的表格不可。听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了,发起脾气来:念了这么多年书,别人示范了几次,怎么连个表格还填不了,真是不可思议!
能力低下还不算,有的时候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还牛气轰轰,好像自己学到的东西足以胜任工作了。可是到了实际当中第一不谦虚,第二不负责任,一两年都不能胜任工作。我就碰到过这样的毕业生。一进单位就把自己吹嘘得神乎其神,实际又怎么样呢?做编辑,稿子看得一塌糊涂,错误连篇,搞校对,大白字摆在那里就是看不出来。你要是提出批评,人家还一百个不高兴。我遇到的这个年轻人是一所名牌大学毕业的。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学里不光要学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做人的方法,学会做事的态度。莫说没有什么大的本领,就是有,你不懂得负责,不懂得合作,不懂得谦虚,你终究还是什么也做不成。
现在的用人单位可以说越来越害怕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打交道。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那些学校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知识有限、脱离实际,而且还自以为是,自以为十分了不起,自以为天下老子第一。这样的学生,用人单位怎么敢用?这样的学生怎么会找得到工作?
社会上盛行一种说法,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用人单位越来越挑剔。这当中固然有用人单位的问题,学校和学生的问题也是需要好好思考的。很多学生不仅缺乏实际当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少有做事做人应有的态度。这样的毕业生能否算合格呢?可以说,不为社会欢迎的毕业生,一定是不合格的学生。学校向社会输送了如此众多的不合格毕业生就像工厂生产了不少残次品。学校是不是应该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呢?
没有,从未听说哪个学校敢于站出来说“是”,更不用说名牌大学了。这样一来竞争力能不下降吗?有个朋友的女儿有一年考上了北京一家最著名的大学,到校园走了一圈,第二天就不来了——人家去美国念书去了。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可取的,你毕竟占据了人家大学的招生名额,可是我们的学校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何以如此呢?
这两天香港的一些大学正在对今年申请入学的内地高中毕业生面试,香港各大学吸引内地考生的除了丰厚的奖学金以外,还有其独占优势的人文环境以及与世界接轨的教学手段。这一点内地大学很难望其项背。相信今年将有相当一批的优秀考生选择进入香港大学读书。内地大学,特别是那些享誉全国的名牌学校应该深思一下,自己面对这种来自外面的竞争如何应对。倘若依然是孤芳自赏,固步自封,对竞争不屑一顾,那无异于坐井观天,将自己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到那个时候,不用说将某些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会成泡影,就是能否跻身于合格大学的行列都很难说呀。内地的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你是不是应该有点危机感?
前一篇:那次体验真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