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姐滴滴打车遇害,滴滴应该原地爆炸?

(2018-05-10 17:51:52)


 

舒圣祥

 

经郑州警方通报确认,祥鹏航空员工李某于201855日晚从驻勤酒店搭乘网约车前往市区途中不幸遇害。对于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滴滴发布声明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向其家人道歉。目前滴滴已成立专项工作组,配合警方开展案件侦查工作。

 

坐个网约车,居然丢了性命,作为网约车常客,闻听此事,深感震惊。对于遇害的年轻空姐和她的家人来说,这是天塌了的可怕灾难。事后很多媒体,针对深夜打车发布了温馨提示,其实,哪怕提示中的一二三四全做到了,也难以避免事件发生,因为此般极端个案,根本无法预料。这些温馨提示貌似及时,实际效果却近乎废话。

 

同样,对于这样的刑事案件,企业也很无奈,几乎无法预防。悲剧发生后,有人希望滴滴公司原地爆炸,有人说原因是网约车司机准入门槛太低。可是你想想,这样的悲剧,虽然的确跟滴滴公司相关,但真的存在什么因果关系吗?百度一下“出租车+杀人”,你会发现更多的类似案例。

 

疯子常有,如果做了网约车司机,那就很可怕。不仅害了一个无辜的年轻女孩,也害了一家网约车平台企业。我们真诚地和李女士的家人道歉,作为平台我们辜负了用户的信任,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滴滴公司把责任统统往自己身上揽,这是正确的,甚至是必须的,这一点舆论公关技巧,必须向海底捞学习。

 

但就事论事,企业在此案件中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什么样的人,会发疯到去杀人,再严格的准入门槛和再完善的监管体系,恐怕也无法提前做出有效预判。按照汉德公式,谁越容易避免事故,谁承担的责任就越大;反之,谁避免意外所要付的成本越高,谁的责任就越小。这样来分摊责任,将使得全社会避免意外的总成本最低。

 

出现网约车司机杀人这样的极端案例,网约车平台即便不是无辜的,也是无奈的。它能做的并不多。深夜打车,发送安全提醒,这个早就有了;最多是再清理一批问题司机,可要提前排除掉将来有可能杀人的司机,该用什么标准好呢?哪种标准会有效呢?

 

曾有报道,深圳市网约车驾驶员中发现有吸毒前科人员1425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1名、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员1661名。空姐滴滴打车遇害后,这个数据又被翻了出来。不知道本案中的杀人司机是否有前科,如果他本身没有前科,这个数据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如果他确有前科,是不是就该将有前科的司机,一律清除呢?当然也不能。

 

安全出行N次都会被无视,因为那是应该的;极端个案哪怕仅一次,也会被记住很久,因为那太不应该了。出了不幸的事,骂滴滴是简单的,只不过也要理性看待。必须承认,是网约车消灭了黑车,也在整体上比黑车安全很多。网约车出了事,警方相对好查,如果是黑车,那就更难查了。

 

面对悲剧,滴滴有必要深刻反思,建立更为完善的监管,在司机准入时借鉴芝麻信用之类个人信用数据,在司机考评时更为重视乘客评价,屡遭投诉服务态度恶劣的司机,该清理的必须及时清理。至于个人消费者,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可或缺,如果因为此事不敢坐网约车,却是因噎废食。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