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鸟案”牵出“行贿案”一地鸟毛

标签:
掏鸟案大学生掏鸟窝 |
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曾引起广泛关注的河南大学生掏鸟获刑一案,被驳回再审申诉后,被判刑大学生闫啸天父亲闫爱民,日前主动向新乡市检察院自首。其在自首材料中称,自2014年儿子因掏鸟被抓直至被判刑后,他和同被抓后判刑的王亚军父亲王不井曾9次向辉县市公检法部门办案人员或领导行贿,数额从数万到几百,行贿形式有现金,购物卡和电话缴费等。在“掏鸟案”被媒体报道之后,数笔“贿款”被退回,另有多笔“贿款”至今未退还。(5月11日《法制晚报》)
所谓“掏鸟案”,并不是人们想象中掏几个鸟窝捉几只小鸟玩玩,而是明知故犯地猎捕和售卖珍贵野生动物行为。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掏鸟大学生也不是第一次掏鸟,而且绝非“不明真相”,其不仅是“河南鹰猎兴趣交流群”成员,网上兜售时还特意标注信息为“阿穆尔隼”。所以,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刑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必须尊重法律,而不是简单从人情的视角来解读和阐释,更不应该只因与自己想法不同就做片面否定。
正因为如此,再审申诉被河南省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预料之外的是,“掏鸟案”竟然牵出了“行贿案”——眼见行贿没有达成效果,两位大学生父亲冒着被追究刑责的风险,自首了对辉县市公检法部门办案人员或领导多次行贿的事实。在这背后,可以看做是一种朴素的民众想法:你们拿了我的钱却不给我办事,我就要搞你们。说是自首,其实就是以减轻自身法律责任的方式,公开举报当地公检法办案人员受贿。
司法腐败是直接危害社会公平正义的腐败。人们禁不住要想,假若这两位父亲不是动作稍迟,而是在案件判决之前就已经行贿,会不会就没有后来引发热议的“掏鸟案”?人们还要想,虽然案件判决后辉县公检法机关或许不再能够直接影响案件走向,可假若不是“掏鸟案”突然成了公共事件,是不是依然还有可操作的空间?要不然,如果他们明知什么也办不到,又怎么敢收钱?基层司法腐败到底有多严重,“吃了原告吃被告”是否普遍现象?
辉县公检法办案人员或领导,接受“掏鸟案”两位被告父亲的行贿,时间是在2014年。彼时“八项规定”正在凸显威力,“反四风”正在如火如荼;可即便如此,基层司法机关仍旧受贿不误,这种苍蝇式腐败的惯性,这种玩弄法律迷恋寻租的行径,是对法治的严重戕害。这样的司法者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尊重,国家的法律俨然成了他们交易的筹码和敛财的工具。即便“掏鸟案”成了热门新闻,依然有办案人员拿着贿款不退,只能说明,受贿已经成了他们的“工作习惯”,甚至“生活方式”。
再来看那两位父亲,虽然为了帮孩子脱罪似乎情有可原,但显然也没有丝毫对法律的敬畏和尊重,相反,他们都把司法看成了交易,把法律看成了游戏。如果大家都是这样的“法治意识”,那么法治社会就会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如果大家一边痛恨腐败一边又积极行贿,那么清廉社会也不会向我们自动走来。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是公民的责任,总是企图通过行贿方式解决问题,是最要不得的公民陋习。
从“掏鸟案”牵出“行贿案”,我们看见了基层司法的一地鸟毛;基层司法如果长期在腐败酱缸里浸淫,公众何时才能在每一起案件里都看得见公平正义?
2016.5.11
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书生香评》视频版在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爱奇艺、搜狐视频等上线,欢迎订阅。
NO.10:青年魏则西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