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干部子女又何必为难纳税人?
(2014-10-22 08:24:37)
标签:
时评 |
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封题为“何必为难离休干部”的读者来信。信中说,“父亲所在的企业目前有5个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离休干部,都是80多岁。党和政府关心老干部,每年为他们例行体检。原先就在市内医院,离家不远,坐车很方便,各家儿女陪老人去指定医院检查,老人们都很满意。但从2011年开始,体检地点变成距市区十几公里的企业所属医院,而医院只负责体检,却管不了交通问题,让老人自己想办法。老人们年事已高,又无职无权,能有什么办法?”
读罢来信,有点怪怪的感觉。国家提供免费体检,离休干部去体检医院的“最后一公里”,竟然成了问题。这位离休干部子女的诉求是,“老干局把体检地点变更一下,改到市内某个医院”,“再不济,出面给所在单位协调一下,让他们派个车也行。单位其实有车,只不过这些‘过时’的老干部不被当回事儿罢了。”——明明打个车,或者子女送一下,就能解决的小事情,竟然愤怒地投书媒体,指责老干局服务不周;这真让咱旁观者感到费解:到底谁为难谁呢?
信中说,因为老干局不派车,这些离休干部“只好都不去体检”。这与之前在市内医院体检时“各家儿女陪老人去指定医院检查”,形成了鲜明对比。可问题是,孝顺的“各家儿女”此刻又都到哪里去了?不过十几公里路程而已,因为没有免费车可以坐,所以就不送老人去体检?是否因为是离休干部,所以赡养责任全是国家的,子女已被免去了所有的赡养义务?国家出钱免费体检,子女无非送老人去一下而已,就能上升到“为难离休干部”的高度吗?不客气地说,离休干部子女这样想,才真正是典型的特权思维。
所谓离休,与退休最大的区别是,人退下来后,依然享受和原职位相同的所有工资福利待遇,就和上班一样。离休是我国针对已退出工作岗位的、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设立的一种较优越的社会保障措施。目前,世界上仅有中国有离休制度。作为对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的尊重和优待,离休制度自有其合理与人性之处。但也不得不说,某些离休干部子女,将此视作了一种特权;看似为了离休干部,实则谋的个人好处。“再不济,派个车也行”这样的话,不仅与当下的公车改革语境完全不搭,更是对自身赡养义务的无视。
优待离休干部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时更是为人子女的义务。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超1900万,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可能会超过1亿。不能说这些老人都对这个国家毫无贡献,但是能够享受免费体检免费医疗待遇,并且拿全额工资福利的,能有几人?为人子女的,因为国家不给派车,就不送老人去体检,怎么还好意思怒斥政府“为难离休干部”?那种要求国家大包大揽一切的特权思维是否该改改了?离休干部的工资不至于打不起车去医院,动不动就要求“派个车”,公车改革还怎么进行得下去?
优待离休干部与纵容特权思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离休干部子女应该带头展现离休干部当年的精神风貌,而不是在优待之外不合理地要这要那,属于子女义务的部分就应该由子女来履行。这位离休干部子女质问“何必为难离休干部”;其实,负责出钱优待离休干部的纳税人,倒真想问问:离休干部子女又何必为难纳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