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文字起源的遐想

标签:
楔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情感创造文明文字起源 |
分类: 七嘴八舌 |
关于人类文字起源的遐想
陈九
话说一位母亲有个四岁女儿,尚未习字,不谙读写。那天随母亲经过一家商店,她突然想要个玩具。母亲说,你自己挑最喜欢的,只要喜欢什么都行。小丫头在商店走走看看,最后选了个日记本说,要这个。母亲诧异,你还不会写字,要日记本干嘛?可小丫头十分坚持,既然话也说出去了,只好满足她。
日记本买了,母亲平添好奇。本以为女儿即兴之举,随手就丢脑后了。于是每天观察女儿,看她到底如何使用这个日记本?这么一观察不要紧,让母亲跌破眼镜。每天晚上睡觉前,床铺好了,故事也讲了,按说该熄灯了,就在这时,女儿却从抽屉里取出那个日记本,嘟嘟囔囔地写起来。起初母亲以为女儿在画画,不会写字的幼童遇到纸笔一般都瞎画,线条,圆圈,随心所欲不成方圆。可几天下来,当母亲打开女儿的日记本一看,竟发现女儿根本没画画,而是写下一行行类似文字的符号。
大概出于莫名的疑惑,母亲把女儿书写的“文字”放到朋友圈展览。我看到后甚觉惊讶。理由有二,一是这些符号非常像“楔形文字”,是由三角形和椭圆形的不同组合构成,是元素与规则的产物。二是书写得十分工整,有间距行距,横平竖直比例协调,很难想象出自一个不会写字的四岁女孩之手。这显然不是图画,更像最初的文字。
关于小女孩为何书写这些符号,她自己又怎样解读,已由其母进一步调查,姑且不表。看着这些类似楔形文字的符号,倒引发我对文字起源的冥冥遐想。众所周知,楔形文字迄今被看作是人类最早的文字,是文字起源,它诞生于八千年前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由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起初是象形文字,在发展中分成两支,一支走向字母化,成为今日的欧洲文字。另一支保持象形化,后来对古埃及文明和中华文明产生过影响。这个说法是否成立可以讨论,因为考古表明,同一时期位于现中国浙江的良渚文化也发现了类似甲骨文的文字,虽数量不多,足以挑战楔形文字是文字起源的观点。不过这并非本文要讨论的。我感兴趣的,或者说这个小女孩写下的符号启发我遐想的是,人类最初创造文字的动机是什么,又以何种方式创造出文字的呢?
遐想就是瞎想,不必中规中矩。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劳动创造历史,文字起源必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相关,是生产活动中的需求导致的。我不想挑战这一学说,当描述历史过程的一般性时,这种说法未必不对,但它并未解决动机如何引发行为的问题。而小女孩的自然流露让我感到,虽然生产活动是文明起源的根本,但具体到文字的创造上,这毕竟也艺术行为,因此肯定与当年人类的情感活动相关,或者说,生产活动中的所有需求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这些需求都以情感需求的方式体现出来,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一个不能少。据说该女孩在索取日记本之前,曾因饲养的小仓鼠突然病故而悲痛欲绝,我们无法完全否定这两个过程间的衔接关系。因此说,文字的创建是理性与情感碰撞的结果,离开情感活动,人类不仅不能创造文字,也不会创造文明。情感是形而上的,文明也是形而上的,它们的“物化”产品就是文字和一切与此相关的形式,比如诗歌,音乐,和美术,美术是另一种文字。
其次,文字的创造又以何种形式出现呢?过去以为万事都是积累的结果,文字创造也是一点点积少成多积米成箩攒起来的。通过这个小女孩书写的众多符号让我感到,其实恰恰相反,文字既然与情感相联,情感来了一般都排山倒海或潺潺流淌,不可能一滴滴往外挤,因此文字的创造很可能是一批批陆续产生的,而非一个个蹦出来。这一定是个去繁从简的过程,一下创造出很多符号,再一点点精取,在绝对数量稳步上升的同时,不断抽象不断简化,十个类似意思的符号留下一个,这就是后来的文字。
此外还有书写的工整性。小女孩的符号都有排列规则,不是一团乱麻,这恰恰与楔形文字的形式不谋而合,楔形文字不仅排列整齐,有的还用平行线隔开。这种对比例与平衡的讲究,体现了早期人类对美的追求。任何美好都是理想主义的化身,早期人类创造文字绝非仅仅是实用主义的,更体现了他们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朦胧期盼。换句话说,早期文字其实就是早期文学早期艺术,文学艺术的本质标准是美好,是理想主义,这一点从古至今从未改变,任何丑恶的都是反艺术反文学的,丑恶太多一定是文明在倒退。
四岁的女孩让我遐想。此刻,也让我长叹。
2019年9月9日纽约随波斋
前一篇:马克龙不要毁了巴黎圣母院
后一篇:对余秀华的批评应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