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陈寅恪还是“陈寅却”
(2016-08-24 09:41:09)
标签:
陈寅恪
文化圈儿
规矩
名人
客家
|
分类:
七嘴八舌
|
陈九
跟文化人打交道并非易事,免不了有吃瘪的情况。看过电视剧《余罪》吗,新犯人入监得先洗厕所,这是规矩。文化圈儿不洗厕所可也有规矩,比如如何念“陈寅恪”就是一条规矩。如何念呢?我开始不大明白。人家挑唆我,九哥啊,你嗓子好,朗诵一段给我们听听,说着递上一本书让我读。咱哪知深浅啊,傻不啦叽张口就来:“别传,陈寅恪……”,刚到这儿,只听嗡一声刮风似的笑成一片,震得窗户哗哗响。我一愣,念串行了?不会,总共没念两行,往哪儿串那?发型乱了?也不会呀,九哥压根儿没头发呀?
这时只听叫声四起,却,却,却……,把我整糊涂了。什么意思啊?听戏听相声的倒好可不是这个叫法,一般都是“给他一大哄啊,啊哄,啊哄”。常说把什么人哄下台,没“哄”算什么倒好呢?我很尴尬,不知往下读还是鞠躬下台?这时有明白人对我说,九哥呀,这个字不念“刻”,念“却”,应该是“陈寅却”。接着还跟我解释,陈大师是福建客家人,在客家话里,恪的发音是“却”,所以念陈寅却才对。我听罢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才好。
通过这个惨痛教训我学乖了,吃一堑长一智,你以为文化圈儿那么好混么?既然福建客家人念却,那浙江海宁的徐志摩,安徽舒城的胡适,,江苏吴兴的夏志清呢?海宁人念徐志摩是“与咋么”,舒城人念胡适是“五四”,苏州人念夏志清是“呀咋清”,还真不好发音,得牢牢记住才行,跟背单词儿似的,否则不定什么时候就露怯。那阵子我天天闷家查资料,得先弄清各路大师乡关何处,再打听他们老家怎么发音,我甚至觉得该编本词典,把大师名字的拼音都列出来,省得念错不尊重大师,发音无小事哦。
也是巧了。
那天我参加纽约华美协进社举办的“张恨水纪念会”,他女儿张明明特意从华盛顿特区赶来,回顾她父亲的生前岁月。我一查,张恨水,安徽潜山人,赶紧把张明明拉到一旁问,你家乡话怎么发“张恨水”?什么意思九哥?明明一头雾水。我是说,安徽潜山的发音怎么念张恨水这仨字儿?她说她也不知道。那你们在家怎么念?就张恨水啊。就张恨水?对呀。这我心里石头才落了地。没想到会开到一半,有个老先生非要发言。主持人一介绍吓我一跳,他竟是陈寅恪先生的亲堂弟,定居纽约大半辈子。他款款而谈,讲他年轻时如何读张恨水的小说,以致到须臾不可无之地步云云。
散会后我诚惶诚恐找到这位亲堂弟,问他陈寅恪仨字到底该怎么念?他说,就念陈寅恪啦,发刻的音,寅恪自己都念刻啦。不会吧,不念却吗?不用啦,如果这个念却,那陈寅二字也该按客家发言,光一个字算什么嘛?说得我一时语塞,不知怎么接。
回家路上一直琢磨,他是陈寅恪亲堂弟吗?别又害我呢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