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对作家做编剧非常排斥。记得4年前的夏天,因为《武汉晚报》对我有一个整版的人物专访,而上面我的一句话召来了影视公司导演对我的注意,我是这样说的:给我300字,我给你30万字。不久,武汉某影视公司一行人找到我,请我编一个有关超女的故事。当时真是激情啊,三个小时,我就编出来了,可谓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这个故事当然得到了导演的肯定,他问我能否写这个剧本,因为拍摄时间紧,当时需要请两个月的假,所以,我拒绝了。其实,主要还是内心里对写剧本有一些排斥。当然,这个故事也免费送给了他们。后来,这个电视剧当然拍出来了,是30集的电视连续剧《色拉青春》。
今天,某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给我打电话,问我的写作情况(这已经是他的第三次电话了),并要我加紧构想影视剧故事,然后发给他,他觉得可以马上就行动,他说他从我的小说里看到了我编故事和搞影视的天份。
我说我会努力的。
记得曾有记者问石康:目前国内取得比较大成功的编剧大部分是作家出身,比如你和海岩等,学院派怎么了? 石康回答说:编剧是个创意人群,既然是创意人群,那他们一定不是教育培养出来的,他们是自由竞争冒出来的。所有作家之所以能成为成功编剧,这是因为他们在成为编剧前经过了图书市场的竞争。学院派编剧他们通过了考试的竞争,但在走出学院之前还没有经历过市场的竞争,他们出来当然没有办法和作家比。 我从10多年前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是有目的地写作的。当时写《晃晃悠悠》其实是有目的针对市场的,希望它能卖得好一点。后来梦想从事崇高的文学,但搞文学的本质是没有销量的,要很寂寞,写文学作品,本质上是大众不感兴趣的事。记者又问:你后来改行主要从事编剧是为了多赚钱吗?石康回答:影视剧是目前大众最能接受的娱乐方式,,电视台70%~80%的利润来自电视剧。而我在1993、1994年就知道,将来做电视剧可能会赚钱,但那时候,我的兴趣不在那里,我想搞文学,但文学越搞越困难,自己明白成功的几率非常小。
我的观点是:一个好的作家,应该也能编影视剧。这就相当于多了一对翅膀,不仅能走路,还能飞翔。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附:电视剧剧情梗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5bdff901009rwn.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