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要杂文简表

(2006-03-31 15:05:37)
1、《网络游戏在中国》

此文写于2000年10月左右,然而发表时间却拖到了2001年2月。四个月的时间里这篇杂文被17173主页,SINA、网易游戏论坛为主的所有游戏网站转载——当时网站改题目为《一个玩家对网络游戏的棒喝》。内容不言而喻,皆是对厂商运营手段的揭露,以及对韩国网络游戏的谩骂。

随后,此文被转载至台湾出现繁体版,并开始有读者认为此文是台湾玩家所做,翻头指责我抄袭——但此文所写的网络游戏和丑陋行为都是大陆厂商所为,台湾玩家根本不可能了解。所以指责不攻自破。

随后,在一个游戏业内作者与编辑聚集的论坛,此文被前《电脑商情报之游戏天地》主编纯银要走。但纯银要求我对文章进行修改,可以批评,但不可以谩骂。于是一个整版的《网络游戏在中国》就这样见报了。所以这篇杂文共分CBI和非CBI两个版本。

实话实说,这篇杂文就我自己目前的眼光来看都太显幼稚,无论从文笔、对行业的了解以及对游戏的认识等各个方面。但它所起的意义在于,这是国内第一篇大肆指责全部游戏厂商的文字,也是唯一一篇在媒体上发表了的辱骂厂商的文字。

2、《UO杂谈之南强北调》

此文写与2000年11月,发表时间在2001年2月。与其同期发表的是UO系列杂文,还包括《我们还没玩够UO》、《嘴脸》等篇,共同占据一个版面。这篇杂文主要写的内容是南方玩家与北方玩家在游戏中行为表现的不同。

可以说,这篇杂文对我来说是一个进步的标志。这是我在早期投稿生涯中唯一一篇在今天看来依旧觉得不错的文字。但也正因为此,这篇杂文同样被无数网站转载。并被北京的《三联生活周刊》掐头去尾的收录在一篇专题之中——当然这是我所不知道的。

直到这篇杂文在《电脑商情报之游戏天地》上发表以后,许多读者纷纷指责我抄袭。于是才出面澄清了事实真相——根本原因在于最早写稿子时我有个很不好的习惯,每写一篇稿子必先发到论坛任由他人转载,然后才交给媒体。

早期许多读者对我杂文的关注,其实“是否原创的怀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不过这篇杂文所闹出的事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这篇杂文过后,我彻底告别了论坛灌水,所有的文章写好只发给媒体。

3、《丑陋的中国玩家》

此文写于2001年4月并于当月发表。当时我在《电脑商情报之游戏天地》以连载《秩序下的嘲弄》而闻名于读者,但我所创办的网络游戏站由于玩家素质等情况导致问题不断。于是愤而写下此文。于《网络游戏在中国》相对应,这一篇文字是彻头彻脑的批评玩家的文字。

如果说先前玩家对我杂文的认识处于“是否原创的怀疑”或者“只是顺手看了一下”的话,这篇文字则应该算正式把我定义为“偏激”的代表作。此文见报后,《电脑商情报之游戏天地》的编辑给我转发来了数封玩家反驳的文字,将我骂了个体无完肤。由此可见此文的在当时引起的震动。

但这篇文字却也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按段落格式写的,乃最初版,而在CBI见报的则是已经删除掉太过偏激段落的版本。至今我仍在想,倘若那个当初《电脑商情报之游戏天地》原文不动的发了初稿,我会落得怎样的下场?

残念。

4、《从OSI说起》

OSI——网络创世纪官方的服务器端简称。这篇文章又是从UO说起,而所说内容却是当时运营的所有网络游戏。大致是想表达,一款网络游戏既然到了中国,那么就应当按照中国人的方式去体会他。发表时间在2001年6月。

所导致的结果是全国所有UO站的站张对我进行围攻。在他们的观点里,既然游戏是外国人做的那么就要按照外国人的方式去玩。

当然,这个事情在当时没有骂出一个结果来。不过就今天看到的结局而言,显然是我对了。

5、《切莫盲目投身游戏事业》

这是一篇没有见报,却在当时所有《星际争霸》相关主页都有转载的文字。写于2001年3月。当时我刚到业内的论坛,就和业内知名作者cOMMANDO就游戏业进行了数次针锋相对的辩论。

最后cOMMANDO向我约了这篇稿子,修改了几次,但最终没有达到让他满意的效果,于是我便愤而扔给了网站。这至今为数不多的几篇劝人不要投入游戏业的文章之一。但读者只是看了,却少有人了解其中的含义。

6、《疯言疯语》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篇散文。写于2002年6月,发表在2002年8月。在2001年年底到2002年年初连载《秩序下的嘲弄》结束后,我创办的游戏站垮台。于是回北京在亚联游戏谋得一份职位,每月写软文将近5万字,还要负责每日新闻。繁重的工作再加上失落的心情,根本没有时间按自己的意图去写杂文。

于是在一个周末喝着酒写下了此篇。随后此文立刻被无数论坛与网站转载,并被收录多家文学网站的精华文学区中,譬如网易文化论坛等等。在此文见报以前,曾经有多家游戏媒体希望我将本文改成小说形式发表,但我都被我拒绝。直到GameSpot将这篇文字原原本本的发表,才算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字所引起的反响负面居多。许多读者因看了这篇自省的文字反而产生“我也可以辍学打游戏”的想法,而这却绝不是我想看到的。

7、《网络游戏利润偷窥》

这又是一篇辩论之作,写于2003年2月,并发表在次月的 大众游戏 上,当时许多游戏厂商纷纷吹嘘自己利润如何丰厚,浮夸之风顿起,而许多业外投资者却不敢轻易出手。于是这一篇文章如实的反应了网络游戏厂商利润状况,在线与忠实用户,与利润间的各种关系。

从疯言疯语过后,我几乎已经放弃了针对玩家的写作,所以在这一篇文字前后各几个月的时间里,我相继写了 火车皮原理的应用、今年还是网络游戏年,游戏外挂史考,我看私服本质 等一系列直接揭露厂商运营本质的文字,而这一篇可以说是我专门针对厂商写作的一个标志。

8、涅磐还是死亡

这是最近的一篇业界分析之作。在上海的日子让我充分了解了厂商运营的每一个环节,而在写作针对群体转变的过程中,我也开始逐步加入到业界市场分析强者的行列。

现在CBI、GAMESPOT等国内最权威的游戏媒体每月的市场分析都由我来主持。按惯例——这篇按编辑要求“保持我泼辣犀利文风”的文字,在分析市场的同时也戳了戳各大游戏厂商的软肋,而这形式还会继续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谎言归于真实
后一篇:报喜不报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