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六百八十二——刑余之人
(2024-05-14 08:32:12)《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六百八十二——刑余之人
刑余之人,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成语的意思是受刑致残的人。它既可以指太监或受过宫刑的人,也可以用来指那些因受刑罚而身体残缺的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篇曰:“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篇中说:“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的情况非常紧急,于是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道:‘我是一个受过刑而肢体残缺的人,不可担任主将。’齐威王就把田忌任命为主将,而让孙膑当了军师,坐在一辆带帐篷的车中,在车里暗中为田忌出谋划策。田忌想要带着军队到赵国去救援,孙膑说:‘要想解开乱纷纷的丝线,应小心用手去解,而不能紧紧地握着双手使劲拉扯;要想救助正在争斗的人,不能卷进去跟他们胡打乱打,要抓住争斗的关键之处,直捣其虚弱之处,由于形势的限制,争斗就自然而然地解开了。现在梁国和赵国互相争斗,魏国最精锐的士兵一定全都被派到了国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过于疲惫的士兵肯定都留在了国内。您不如带领兵马迅速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占据魏国的交通要道,冲击魏国正处于薄弱状态的地方,对方一定会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解救自己。这样的话我们一举就解除了赵国被包围的危险,而且也可以收到让魏国自取其弊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魏国的军队果然离开了邯郸,与齐军在桂陵交战,结果齐国军队打败了梁国军队。”
这是中国古代三位著名军事家的合传。司马迁着重写了孙武“吴宫教战”,孙膑以兵法“围魏救赵”、马陵道与庞涓智斗,以及吴起在魏、楚两国一展军事才能,使之富国强兵的事迹。全篇以兵法起,以兵法结,中间以兵法作骨贯穿始末。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做了魏国将军,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及孙膑,产生妒嫉之心。暗中召来孙膑,假借罪名,断其双足,并在脸上刺了字,想叫他不敢抛头露面。作者实写孙膑的不幸遭遇,虚写他的军事才能。他的传记中,继上文虚线又连续正面记述了他的三个故事:教田忌赛马取胜的方法;围魏救赵;马陵道与庞涓智斗。这都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
围魏救赵,是体现他战略思想的典范。他准确地把握形势,认为魏军的精锐部队在国外精疲力尽,在国内的老弱残兵则疲惫不堪。他让田忌率军火速挺进大梁,占据要道,冲其方虚。果然迫使魏军回师自救。这样不仅解了赵国之围,又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效果。这简直是一场心理战。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运用兵法,精心谋划,巧妙部署,掌握时间,利用地形,设下埋伏,终于迫使庞涓自刎于孙膑的策划之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