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三十四——敌不可假
(2023-11-26 08:20:59)《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三十四——敌不可假
敌不可假,语出《史记·春申君列传》。意思是不可宽容敌人。也可以理解为不能轻敌。
《史记·春申君列传》篇曰:“臣闻之,敌不可假,时不可失。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何则?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毁。刳腹绝肠,折颈折颐,首身分离,暴骸骨于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为群虏者相及于路。鬼神孤伤,无所血食。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
《史记·春申君列传》篇中说道:“我听说,对待敌人不能够给他们空闲的时间,时机不可以失去。我恐怕韩、魏两国用谦卑的语言消除自己的祸患,而实际上想要欺骗强大的秦国。这是为什么呢?大王对韩、魏两国没有累世的恩德,而有累世的仇恨。那韩、魏两个国家的父子、兄弟接连不断地被秦军杀死的,到现在即将有十代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土地残缺不全,国家社稷受到损害,王室的宗庙被毁坏。两国的人民被剖开腹部,割断肠子,脖子被折断、面容被毁坏,身体和头颅分开,尸体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头颅僵扑在地上,在两国国境之内随处都可以见到。两个国家里的父亲和儿子、老人和体弱之人被捆住了脖子和双手,成为俘虏,连续不断地走在路上。死去的鬼魂孤单哀伤,不能接受祭祀。韩、魏两个国家的百姓无法生存,同一个宗族的人都离别分散,流亡到外地成了别人的奴仆和侍妾,这样的人布满天下。因此韩、魏梁国只要还没有灭亡,就是威胁秦国江山社稷的隐患,如今大王为他们提供帮助并且跟他们共同攻打楚国,不也是一种过错吗!”
《春申君列传》是司马迁创作的《史记》中的一篇。春申君(前314-前238)本名黄歇,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他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春申君在前去奔丧时被楚国国舅李园安排的刺客刺杀。
敌不可假,是黄歇向楚王进谏时用到的一个成语,意思是对敌人是不可以发慈悲之心的,也是不可以轻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