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一十四——谄谀取容
(2023-11-04 08:54:07)《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一十四——谄谀取容
谄谀取容,语出《史记·平准书八》。谄谀:意思是为了讨好,不惜卑贱地奉承人;取容:讨好别人以求自己能够安身。成语总的解释为谄媚阿谀有权势的人,以求得他们的欢喜或容忍。
《史记·平准书八》篇曰:“初,异为济南亭长,以廉直稍迁至九卿。上与张汤既造白鹿皮币,问异。异曰:‘今王侯朝贺以苍璧,直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天子不说。张汤又与异有郄,及有人告异以它议,事下张汤治异。异与客语,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异不应,微反唇。汤奏当异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
《史记·平准书八》篇中说道:“起初,颜异是济南的一个亭长,因办事清廉直率慢慢升迁到九卿的地位。天子与张汤既已制造了白鹿皮币,问颜异有何看法。颜异说:‘如今诸侯王朝见天子有苍璧,价值不过数千钱,而作为垫衬的皮币反而值四十万,本末不相称。’天子听了很不高兴。张汤又与颜异平素有些过节,适巧有人以其他事告发颜异,此事交给张汤审理。颜异曾经与客人闲谈,客人说到某法令在刚颁布时有些弊病,颜异没有说话,客人以为他与自己政见不同,反唇讥刺几句。张汤知道此事后上奏天子说,颜异身为九卿,见法令有不妥处,不向朝廷进言,只在心中诽谤非难,其罪当死。从此之后,就有了腹诽的罪名,而公卿大夫多以谄媚逢迎、阿谀奉承取悦于人了。”
《平准书》所述的是汉代“平准”政策产生的由来,实际上是系统介绍了汉武帝以前的富国政策。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政府是如何利用权力,扼杀、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以求解决自身财政危机的。对于整个封建制度,这是一个探索过程,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教益。
而这个政策的实际探索者是颜异,他早年为济南亭长,汉武帝时期任大司农,以廉洁正直著称。公元前117年,汉武帝与张汤研究发行“白鹿皮币”,一张白鹿皮币,价值四十万钱,亲王贵族到长安朝觐皇帝时,都要购买,是一种变相勒索。武帝征求颜异意见,颜异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今王侯朝贺以苍璧,值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武帝大不高兴。而张汤本与颜异有仇隙,后来有人告发颜异发表异议,案件由张汤审理。汤奏请朝廷,控告颜异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于是颜异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