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一十三——参天贰地
(2023-11-03 08:13:02)《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一十三——参天贰地
参天贰地,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叁天:意为高度是天的三倍;贰地:意为广度是大地的两倍。成语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君主,其为人之德要比天地更为宽广。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篇曰:“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龌龊,拘文牵俗,循诵习传,当世取说云尔哉!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且诗不云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浔衍溢,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篇中说道:“况且贤能的君主登临大位啊,难道只是处理琐碎的事物、拘泥于文字、被流俗所牵制、沿袭古代的传说和记载、取悦当世而人云亦云吗?一定会有崇高的理想、伟大的议论,开创基业传承后世,作为子孙后代的规范。所以四处奔走而能包容万物,勤于思索而与天地同列。况且《诗经》不是说吗:‘普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天子的领土;四海之内,没有一人不是天子的臣民。’因此寰宇之内,八方之外,德化浸润漫溢,有生命的物体如果没有受到恩泽,贤能的君主就会以之为耻辱。”
成语出自司马相如的一席话。大致的背景是,秦王朝被推翻后,又经历了“楚汉相争”的时期,实际上就是刘邦与项羽的争夺。但最终刘邦取得天下,建立了汉朝。正是在如何施政立国的问题上,刘邦召集各位大臣出谋划策。在一次御前会议上,文人司马相如发表了以上的看法。他认为:一个全新的时代,要有属于自己的治国方略和理念,尤其是要有崇高的品德,其高大可以是天的三倍,地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