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三百六十四——亡国之音
(2023-05-29 06:33:19)亡国之音,语出《史记·乐书》。原指遭遇亡国之痛的感触,而写出的诗词或者文章,后来泛指那些颓靡消沉的音乐作品。
《史记·乐书》篇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
《史记·乐书》篇中说道:“大凡音律,是从人的内心中产生的。感情在内心震荡,因此形成声音,声音符合一定的韵律就叫音律。所以太平之世的音乐充满了安逸和快乐,其政治和谐;动荡之世的音乐充满了怨恨和愤怒,其政治混乱;将亡之国的音乐充满了悲哀和忧愁,其民众困顿。声乐音律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
成语出自《史记·乐书》,这是《史记》里的重要一章。但也有人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史记·乐书》,并非是司马迁的原作,而是后人补充进来的。但这并不能成为定论。因为研究者认为,该篇的音乐思想与司马迁的音乐思想是很一致的。
在《史记·乐书》这一篇里,司马迁深入地阐述了“礼”、“乐”的区别以及二者的社会功能。其中就谈到了国家将要走向衰亡时,其音乐的特征就充满着悲哀和忧愁,这可是典型的亡国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