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三百六十二——完璧归赵
(2023-05-27 07:15:46)完璧归赵,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成语的意思是把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后用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主本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篇曰:“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篇中说道:“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之后,派人给赵王送去了一封信,说他愿意拿出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以及诸位大臣商量:想要把和氏璧交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池,白白地被人欺骗;想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吧,又怕秦国派兵来攻打赵国。对策没有商量好,想找一个可以去回复秦王的使者……蔺相如说:‘秦国用城池请求交换和氏璧,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了秦国和氏璧,但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亏的是秦国。权衡一下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秦国的条件,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出使秦国?’相如说:‘大王如果确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我原意捧着玉璧前往秦国。如果秦国把十五城划入赵国的版图,我就把璧留在秦国;如果秦国没有把十五城划入赵国,我请求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相如持璧向西进入秦国。”
司马迁记述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蔺相如的机智果敢,英勇无畏,重信守义;秦王的倚仗强势,失信于人的形象,一直成为人们用来作为褒贬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