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二百八十二——人弃我取
(2023-02-22 07:53:18)《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二百八十二——人弃我取
人弃我取,语出《史记·货殖列传》。弃:放弃、抛弃;取:获取。成语的意思是别人抛弃的东西我收拾起来。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时卖出以获取厚利。后也用来表示不跟别人争,仍然能有好处。
《史记·货殖列传》篇曰:“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
《史记·货殖列传》篇中说道:“白圭,是西周人。魏文侯在位的时候,李克竭尽全力推行开发土地的政策,白圭却乐于观察时机的变化,所以别人放弃的东西白圭买进,别人买进的东西白圭就出售。等到五谷丰登的时候,白圭就买进粮食,出售蚕丝、生漆;等到蚕茧出产的时候,白圭就买进丝帛、绵絮,出售粮食。”
成语出自《史记·货殖列传》。这是司马迁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所谓“货殖”,就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
而司马迁写到的人物白圭,他是战国时期洛阳人,名丹,字圭。此人天生就有商业头脑,有“商业鼻祖”之誉。他主张减轻田税,征收产物的二十分之一。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年景来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经商。譬如,谷物成熟时,就收购粮食;待蚕茧出产时收进絮帛,出售粮食。他还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学说,认为农业生产丰歉有周期性,一个周期为12年。他亦认为经商要按时机,就像孙子吴起用兵、商鞅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