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德劭艺坛翘楚------追记枣庄市著名书画艺术家张泰昌
					
											标签:
																				
                            文化情感 | 
					分类: 通讯 | 
 
 
------追记枣庄市著名书画艺术家张泰昌
 
 
 
张泰昌是我们的长者、老师和朋友,我们曾多次采访过他,最为难忘的是2020年10月“九九重阳节”前的那次枣庄红木楼举办的《桑榆情怀----张泰昌百幅画扇面精品展》。
 
 
张泰昌出生在老峄县西南乡马家山村的一个贫农的家庭,父亲是农民,是村里的民兵队长,母亲是妇保主任,在村里很有威望。张泰昌的祖父是位石匠,擅长绘画,掌握青石雕龙刻凤手艺。张泰昌在村里上完小时,就经常跟祖父学画老虎、狮子、龙凤动物,从小受绘画、雕刻艺术熏陶。1948年,10岁的张泰昌由祖父领着上学,10几个孩子在一个小院子里读书,十分艰难,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常听到枪炮声,白天上课,第二天就会看到满院子的子弹壳,战乱中他只上到了二年级。1950年,张泰昌跟着峄县的一位叫刘干的美术老师学习画画,那时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画画没有颜料,老师就带着他找来红、黑碗碴,把它砸碎后用胶搅拌,用来当颜色。他接触的第一幅画就是刘老师的宣传画。从此,奠定了他美术的基础,并在他心灵深处暗自下定决心学习绘画,将来做一名向李老师一样的艺人。张泰昌17岁把完小上完后,就回家乡务农。后在区工所当通信员,并且继续跟着刘老师学画。在区公所,他第一次看到一位区工所的干事桌上摆放着两个白馒头,还有“香烟”,他心里想,我啥时候才能吃上又白又香的馒头,美美地享一口“香烟”的滋味呀!

 
1963年,全国各地掀起图片大展览热潮,枣庄市图片展览顺应形势展开,张泰昌以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之中,他攒足了劲,一天能画几十张宣传画,三天三夜就画出100多幅,然后,制作成大展板,面向全矿展出宣传。1965年在济南搞巡回展,其间,他在省城结识了众多艺术大家和名流,并留心观察他们的艺术作品,在参展的过程中,经过一番学习和思考,开始改变画风,由原来的宣传漫画改成研习国画,这是他艺术生涯的一次转折和飞跃。
1965年,是张泰昌从事艺术事业最难忘的辉煌时期,这一段的经历进一步奠定了他的政治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基础。这一年张泰昌代表华东地区煤矿到北京参加全国煤炭系统工业展览,受到了国家的赞同和高度评价。就此,在北京全国煤炭工业部美术室工作了两年,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赏识和艺术传授,在艺术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深造和提升。
 
 
在广州、珠海、深圳,他与朋友们广泛接触交流,发起切磋艺术、笔会、字画拍卖、辞赋研讨等艺术活动,三年的时间,他结合南北方画派的不同手法,在艺术创作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提高丰富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作品艺术水准,他以艺术家的敏锐眼光去观察繁杂社会和事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和哲理。他说:“人类之所以要做艺术,为的是表述精神、传达情感、返照现实。至于人类社会发展到商品经济阶段,艺术以商品流通的形式行走于社会生活之中,甚至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不能从整体上改变艺术的本质,也不应该忘记人类做艺术的初心,更不能被金钱所迷惑,艺术的成功不成功,未必用金钱能衡量,很多艺术家默默奉献,但生命的价值都更大于他人”。
 
见过张泰昌作品的人,从中不难看出他集众家之长,逐步形成个人风格。不光谦虚严谨,而在艺术风格追求上力争达到朴实厚重、粗狂稚拙、一目了然。

红鸡冠,力鸡爪,苍劲有力的线条,浓墨粗放的鸡尾,短短的几笔顿然一只雄鸡的轮廓跃然纸上,令人赏心悦目。张泰昌先生的大写意花鸟作品,格调迥异、独具匠心,写情传神、妙笔生辉,浑厚的笔墨、精简的造型,大胆的夸张、细腻的笔融,体现了老画家的深厚功底,给人以视角的冲击力和强烈的震撼!
画品如人品。他的作品,显示了独特的个人气质,面对当下,在当前时代背景与艺术转变的语境中,他的坚守与突破、传承与创意,勤勉与刻苦,以及步步踏实,辛勤耕耘的艺术态度,都是值得彰显和弘扬的宝贵画风。张泰昌先生既是画家又是辞赋诗人,细观他的画,大多上角都有他的题词,每一幅都有它的诗情画意。如他画的雄鸡,配有“平时听言语,一鸣千家知”;它的葡萄配有:“规正人生路,熟时自然甜”;他画的猫,配有:“昔日捕鼠除害,当今伴贵赏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社会,可谓意在笔先,象与不象之间,把精神状态反映出来。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借用孔子的一句话,或许能道尽人心世态。在现代 这样一个喧嚣的背景下,张先生能够平心静气,不躁不傲,沉浸在绘画中,真的很不容易,是尤为难能可贵的。他强调要遵循传统的东西,要有思想,有可信的文化就必须有可信的艺术,一个艺术家,要踏踏实实,心境平和,留下艺术,传承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的东西,这样,艺术生命才会长久长存。有可信的文化就必须要有可信的艺术,张泰昌先生这种状态和情操的得来,离不开他多年的笔墨修为和高尚的做人原则。

明人金圣叹说:“不会用笔者,一笔只作一笔用,会用笔者,一笔作百十来笔用”, 张泰昌的绘画用笔勾勒富于节奏、韵律,在烘晕与渲染中,工致而又见灵动,严谨而不乏洒脱,足见出其技法精湛与惜墨如金的成熟,作品无论大小,画面无论简繁,都显示出底蕴深厚、境界清雅明丽的特点,而传统绘画的"皇家富贵"之风,已被吸纳、化解为作品深层的精神元素,展示为生意浮动、风神绰约的爽目清新、简率明晰、精湛生动、风神郁勃的气韵和面貌。 "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情之含风,犹形之色气"
艺术到某种高度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他展现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幅画一幅字,而是一种体现精神再现灵魂,有着强烈精神感染力的作品。只有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人,方可饱蘸激情,描绘出令人振奋不已激情荡漾的作品。他的绘画是泼辣的、浓郁的,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就像他本人画上的色彩一样浓烈,艳而不俗,雍容典雅。他画的动物、花鸟朴实自然,生动新鲜。张泰昌先生的绘画是中国画家中的中坚力量,值得艺术界,书画界,收藏界必须关注的一位潜力十足的画家。
张泰昌先生是位德艺双馨的老一代艺术家,一生从事大写意花鸟画创作,耄耋之年创作出的百幅扇面精品,是值得彰显和弘扬的艺术瑰宝,流传百世,长久长存。
张泰昌,字公实,号天趣堂主,1938年出生。著名画家,作家,中国美协会员。他出身艺术世家,自幼酷爱国画,熟读四书五经喜好诗词歌赋,先后学习钻研任伯年、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的艺术范本。
张泰昌先生擅长大写意花鸟动物,从事中国画创作60余年,成绩斐然,其作品曾先后在全国多地市成功举办个人画展10次,联展8次,受到全国各界好评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煤炭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枣庄日报、枣庄晚报、新闻、辞典、书籍等4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专注。
张泰昌先生的报告文学《从煤矿工人到花鸟画家》,被拍成电视专题片由中央电视台、六省一市电视台转播;其宋陵碑林将《报春图》刻石立碑,造福后代;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张泰昌》画集。其作品被20多个国家友人收藏。
2011年由上海收藏协会、上海城盟书画院主办的“2011年度中国可投资书画人物作品展”中,张泰昌荣获2011年度“中国上海可投资书画人物”称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