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军星灿烂
军星灿烂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8,363
  • 关注人气:1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文化

情感

分类: 通讯

    年高德劭 艺坛翘楚

 

------追记枣庄市著名书画艺术家张泰昌

    记者 杨军 孙明春

 

  


    枣庄市著名书画艺术家张泰昌先生 ,2021517因病不幸逝世。噩耗传来,悲痛万分。我们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也就是10天前,我们捧着一束鲜花去医院看望老人家,他紧紧地握着我们的手依依惜别:“我赠给你们每人一幅画吧,留作纪念”。并特意安排身边亲友,到他的工作室取来了他早已画好了的两幅作品,手捧着老人的画,我们感动地留下了泪水。。。。。。

张泰昌是我们的长者、老师和朋友,我们曾多次采访过他,最为难忘的是202010月“九九重阳节”前的那次枣庄红木楼举办的《桑榆情怀----张泰昌百幅画扇面精品展》。

  那天,张泰昌先生头戴一顶红色毡帽,上身穿着大红羽绒服,他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格外精神。桑榆情怀----百幅画扇面精品展,是他酝酿筹划已久,在九九重阳节82岁高龄时完成的一大心愿。他把多年来精心创作的100多幅书画扇面、精品全部展示给大家,邀请到了书画界、艺术界、新闻界各阶层人士和省内外亲朋好友300余人。此次画展上,张泰昌自始至终充满喜悦,在大家的簇拥下一起欣赏他的作品。他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说:“这些作品是我多年来付出的辛勤劳动,都是精品,我把它呈现给支持我、爱戴我的家乡人民和我的亲朋好友,也是我在有生之年对他们的一次回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位80多岁的老艺术家精神之可贵,情怀之博大,令人敬佩和赞叹。


  张泰昌的一生坎坷跌宕,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和向往美好生活愿想。

张泰昌出生在老峄县西南乡马家山村的一个贫农的家庭,父亲是农民,是村里的民兵队长,母亲是妇保主任,在村里很有威望。张泰昌的祖父是位石匠,擅长绘画,掌握青石雕龙刻凤手艺。张泰昌在村里上完小时,就经常跟祖父学画老虎、狮子、龙凤动物,从小受绘画、雕刻艺术熏陶。1948年,10岁的张泰昌由祖父领着上学,10几个孩子在一个小院子里读书,十分艰难,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常听到枪炮声,白天上课,第二天就会看到满院子的子弹壳,战乱中他只上到了二年级。1950年,张泰昌跟着峄县的一位叫刘干的美术老师学习画画,那时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画画没有颜料,老师就带着他找来红、黑碗碴,把它砸碎后用胶搅拌,用来当颜色。他接触的第一幅画就是刘老师的宣传画。从此,奠定了他美术的基础,并在他心灵深处暗自下定决心学习绘画,将来做一名向李老师一样的艺人。张泰昌17岁把完小上完后,就回家乡务农。后在区工所当通信员,并且继续跟着刘老师学画。在区公所,他第一次看到一位区工所的干事桌上摆放着两个白馒头,还有“香烟”,他心里想,我啥时候才能吃上又白又香的馒头,美美地享一口“香烟”的滋味呀!



 1958年,张泰昌19岁,风华正茂,他赶上了火红的年代。当年煤矿招工,张泰昌被招到薛城山家林煤矿干掘进工。那时,轰轰烈烈的矿山是一片热烈沸腾的景象,张泰昌这个来自乡下的穷孩子,在煤矿井下干掘进感到很知足,他闷不做声,埋头苦干,有一股使不完的力气。但是他有文化且会画画,干掘进三个月后,就被调到掘进一区支部干宣传文书,区里看到他是个人才,又推荐他当扫盲教师,后又调到矿工会搞宣传。张泰昌聪明强干,上进心强,在矿上干宣传得心应手,都称他为年轻“一支笔”,在矿山初露锋芒。

1963年,全国各地掀起图片大展览热潮,枣庄市图片展览顺应形势展开,张泰昌以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之中,他攒足了劲,一天能画几十张宣传画,三天三夜就画出100多幅,然后,制作成大展板,面向全矿展出宣传。1965年在济南搞巡回展,其间,他在省城结识了众多艺术大家和名流,并留心观察他们的艺术作品,在参展的过程中,经过一番学习和思考,开始改变画风,由原来的宣传漫画改成研习国画,这是他艺术生涯的一次转折和飞跃。


1965年,是张泰昌从事艺术事业最难忘的辉煌时期,这一段的经历进一步奠定了他的政治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基础。这一年张泰昌代表华东地区煤矿到北京参加全国煤炭系统工业展览,受到了国家的赞同和高度评价。就此,在北京全国煤炭工业部美术室工作了两年,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赏识和艺术传授,在艺术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深造和提升。

    70年代到80年代,张泰昌先生情系矿山,全身心地投入到枣庄煤矿的宣传事业,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勤劳敬业,对党忠诚,把艺术视为报效祖国和人民,并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的一项宏伟事业,用他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来讴歌党和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和积极的行动,无愧于一位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1992年张泰昌办理了退休。但在他看来,这个年龄是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他意识超前,理念新颖,敢于创新和挑战。他曾只身到深圳创业,在这当年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打拼了一回,这在当时就连年轻人都感到望尘莫及的。54岁的张泰昌一改在内地的古板装束与打扮,他穿西装打领带,把长发往后一拢,扎起了“扫帚巴子”,给人一种潇洒飘逸超凡的艺术家形象。

在广州、珠海、深圳,他与朋友们广泛接触交流,发起切磋艺术、笔会、字画拍卖、辞赋研讨等艺术活动,三年的时间,他结合南北方画派的不同手法,在艺术创作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提高丰富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作品艺术水准,他以艺术家的敏锐眼光去观察繁杂社会和事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和哲理。他说:“人类之所以要做艺术,为的是表述精神、传达情感、返照现实。至于人类社会发展到商品经济阶段,艺术以商品流通的形式行走于社会生活之中,甚至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不能从整体上改变艺术的本质,也不应该忘记人类做艺术的初心,更不能被金钱所迷惑,艺术的成功不成功,未必用金钱能衡量,很多艺术家默默奉献,但生命的价值都更大于他人”。

     张泰昌先生今年83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历程, 在艺术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凡是与他相识和接触人都认为他是一位谦和慈善的老人,一位德劭翘楚的艺术家。

见过张泰昌作品的人,从中不难看出他集众家之长,逐步形成个人风格。不光谦虚严谨,而在艺术风格追求上力争达到朴实厚重、粗狂稚拙、一目了然。



红鸡冠,力鸡爪,苍劲有力的线条,浓墨粗放的鸡尾,短短的几笔顿然一只雄鸡的轮廓跃然纸上,令人赏心悦目。张泰昌先生的大写意花鸟作品,格调迥异、独具匠心,写情传神、妙笔生辉,浑厚的笔墨、精简的造型,大胆的夸张、细腻的笔融,体现了老画家的深厚功底,给人以视角的冲击力和强烈的震撼!

画品如人品。他的作品,显示了独特的个人气质,面对当下,在当前时代背景与艺术转变的语境中,他的坚守与突破、传承与创意,勤勉与刻苦,以及步步踏实,辛勤耕耘的艺术态度,都是值得彰显和弘扬的宝贵画风。张泰昌先生既是画家又是辞赋诗人,细观他的画,大多上角都有他的题词,每一幅都有它的诗情画意。如他画的雄鸡,配有“平时听言语,一鸣千家知”;它的葡萄配有:“规正人生路,熟时自然甜”;他画的猫,配有:“昔日捕鼠除害,当今伴贵赏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社会,可谓意在笔先,象与不象之间,把精神状态反映出来。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借用孔子的一句话,或许能道尽人心世态。在现代 这样一个喧嚣的背景下,张先生能够平心静气,不躁不傲,沉浸在绘画中,真的很不容易,是尤为难能可贵的。他强调要遵循传统的东西,要有思想,有可信的文化就必须有可信的艺术,一个艺术家,要踏踏实实,心境平和,留下艺术,传承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的东西,这样,艺术生命才会长久长存。有可信的文化就必须要有可信的艺术,张泰昌先生这种状态和情操的得来,离不开他多年的笔墨修为和高尚的做人原则。



明人金圣叹说:“不会用笔者,一笔只作一笔用,会用笔者,一笔作百十来笔用”, 张泰昌的绘画用笔勾勒富于节奏、韵律,在烘晕与渲染中,工致而又见灵动,严谨而不乏洒脱,足见出其技法精湛与惜墨如金的成熟,作品无论大小,画面无论简繁,都显示出底蕴深厚、境界清雅明丽的特点,而传统绘画的"皇家富贵"之风,已被吸纳、化解为作品深层的精神元素,展示为生意浮动、风神绰约的爽目清新、简率明晰、精湛生动、风神郁勃的气韵和面貌。 "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情之含风,犹形之色气"

艺术到某种高度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他展现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幅画一幅字,而是一种体现精神再现灵魂,有着强烈精神感染力的作品。只有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人,方可饱蘸激情,描绘出令人振奋不已激情荡漾的作品。他的绘画是泼辣的、浓郁的,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就像他本人画上的色彩一样浓烈,艳而不俗,雍容典雅。他画的动物、花鸟朴实自然,生动新鲜。张泰昌先生的绘画是中国画家中的中坚力量,值得艺术界,书画界,收藏界必须关注的一位潜力十足的画家。


张泰昌先生是位德艺双馨的老一代艺术家,一生从事大写意花鸟画创作,耄耋之年创作出的百幅扇面精品,是值得彰显和弘扬的艺术瑰宝,流传百世,长久长存。

张泰昌,字公实,号天趣堂主,1938年出生。著名画家,作家,中国美协会员。他出身艺术世家,自幼酷爱国画,熟读四书五经喜好诗词歌赋,先后学习钻研任伯年、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的艺术范本。

张泰昌先生擅长大写意花鸟动物,从事中国画创作60余年,成绩斐然,其作品曾先后在全国多地市成功举办个人画展10次,联展8次,受到全国各界好评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煤炭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枣庄日报、枣庄晚报、新闻、辞典、书籍等4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专注。

张泰昌先生的报告文学《从煤矿工人到花鸟画家》,被拍成电视专题片由中央电视台、六省一市电视台转播;其宋陵碑林将《报春图》刻石立碑,造福后代;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张泰昌》画集。其作品被20多个国家友人收藏。

2011年由上海收藏协会、上海城盟书画院主办的“2011年度中国可投资书画人物作品展”中,张泰昌荣获2011年度“中国上海可投资书画人物”称号。

 




 








阅读    收藏 
标签:

图片

文化

情感

历史

旅游

山亭徐庄再现云峰寺遗址

巍巍摩崖峭壁 世罕绝美风景

        记者 杨军 孙明春 /图






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西北部,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它叫赵山头,村里有一个古寺叫云峰寺。

坐落在云峰寺半山腰的原始古村,相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里已无人居住,房屋全部是青石砌磊,石板铺垫,村落残墙旧壁,石屋、石阶、石礳、泥缸等保完好独具原始古朴风格。山上云峰寺遗址,有原始痕迹,现存石碑、石龟、瓦砾等文物。从一道山涧沿石凳攀行而上,漫步其间,顿穿越时空远离喧嚣,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之感百年苍桑、亘古不变,从中领略远古时代人们生活风情

               云峰寺古老传说

云峰寺源于云峰山,并与之一脉相承。

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凫城镇付庄村南侧云峰山,海拔406米,其主峰名曰美女峰。云峰山绿树葱茏,浓荫蔽日,鸟语花香。其上,山花烂漫风爽气凉,一碧万顷,云雾飘忽宛若仙境景色宜人。山前的林带,草花环列,林木茂盛,峰峻崖陡,山岭的古木密林和蜿蜒山路,清凉幽意,宛如绿色城廓,展现原生态大自然灵性。



处于徐庄镇赵山头村境内,云峰山北麓,凸现云峰寺遗址。云峰寺始建于唐代,毁于清朝中叶。相传,古时寺内有众多和尚居修行,供奉佛祖菩萨,香火鼎盛。乱世之秋,然有另类和尚,作践当地百姓,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有一年清朝宰相刘墉微服私访来此,洞悉此情,便向乾隆皇上禀报恰逢乾隆皇上心情不好,看过奏折怒气动容。据说,当时云峰寺里的住持与当朝有皇亲关系,乾隆便又很不耐烦,抬手一挥说道:“罢了,罢了”,其意思是说算了吧。而刘墉却误认为是皇上圣旨,连忙答道;“领旨遵命!”。




于是,刘墉一道急令,要地方调兵将云峰寺和尚捉拿归案,在西涝坡(今徐庄镇涝坡村西部的大片涝洼地)挖了一条沟,将这些作恶多端的和尚推进去,埋上黄土,把他们的脑袋露在外面,然后用耕地的耙子将他们全部给“耙”了后将这些和尚的尸体埋在了云峰寺的西边,据说那里有一片坟头。此典故后来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一句歇后语:“云峰寺的和尚-----罢(耙)了!”一直流传至今。

      巍峨崖壁世罕其俦

云峰寺南北东西走向,崖壁环绕林立,形成独特的水平构造地貌。摩崖坡度一般大于60°,有的超过90°,耸立挺拔或逆坡倾斜,由于形态受岩性支配,其种类有悬崖、额状崖、凹状崖和阶梯状崖。陡料峭,岩石坚硬,沿垂直节理进行,形成阶级状崖,夹有软弱岩层而形成凹状崖或岩洞,千奇百态,奇形怪状。




 



身值于巍峨的崖壁之中,仰望上端,呈现上面的溜痕、石沟和小溶洞等地貌。惊奇地看到一幅幅天然的水墨壁画、文字和神奇的相似人物、动物、花鸟虫鱼等钟乳石形状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名曰:“花果山水帘洞”、“石伞”、“金蟾”、“玉龟探海”、“”、“双对人”、“石面人”、“石床”等。惊现自上而下水墨流痕天然书法:“佛”、“得佛”、“舍得”,高达六、七米,十分壮观,引人入胜 据地质专家考证,这些壁雕流墨花纹的形成多产生在含钙质胶结物和含有石灰岩砾石岩,当岩壁受水流溶蚀后,就会出现宽浅的溜痕和石团、石沟。




举目望云峰寺,高差60米的崖壁之上,一条蜿蜒曲折的步道正伴着四周春色,像一条银蛇穿行徘徊,彰显雄伟魅力。极具特色的山涧步道,由云峰寺脚下延伸至东山半山腰,沿路串联起景观,着重体“路在山上、山上景观”。 步道采用平整的方式,层层而上修建,呈现出凌空飞度的独特视觉体验,极具空中特色。顺着步道向上而行,将步道的蜿蜒曲折展现得淋漓尽致,既凸显崖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又与崖壁奇观交相呼应,成为一道靓丽风景。寻踪云峰寺老石墙从飞仙岩蜿蜒向东,崖壁奇陡,上下落差达60米左右,崖壁上还留有明显的古村痕迹,具有浓郁的山乡特色。





除了“炫酷”的外形和超高的颜值,这条步道兼具良好的实用性。依山攀登步道,进入崖壁公园,可以直达崖壁顶部,一览云峰寺全貌,绕缠山涧的层层梯田尽收眼底。“从云峰寺一路沿着步道走上去,就仿佛从古朴的历史感中渐渐走近现代乡村新貌这种“连接古今”感觉很奇妙。






  



 独特的地理条件不仅造就了观赏摩崖峭壁便捷的通达路渠,也带来天然的全景浏览功能。崖壁中段步道横向延伸,在狭窄的半山腰形成一个视野宽广的观景平台。眼前让人们震撼的是深藏于群山之中的大峡谷,经过成千上万年薛河之水的切割,使它变为非常陡峭、非常深邃,形成了各种各样令人想象不出的奇妙景象一路走来,鸟鸣水响,山幽林静,一览崖壁风光,将层次分明的大山尽收眼底。给人一种融入大自然的享受。







              毛泽东书法十里长廊文化工程

 “以崖为墙,固若金汤;云峰寺烟雨,崖壁栈道。”位于云峰寺东山上,矗立在悬崖峭壁之上,毗邻大峪山,总长度10多华里,景观步道起于云峰寺脚下,延伸至山顶,崖壁落差约60米。当我们浏览云峰寺纵横摩崖风光时,惊奇地发现在一段南北几百米的峭壁上,赫然显现出撰写其上的红色毛书法,气势磅礴,浑厚有力,令人眼睛一亮,赞叹不已。



  这里的环绕崖壁山道已经全部铺,沿着摩崖纵横交错排列,直通山顶。人们不禁震撼和发出疑问,这一条条平整的山涧道路是怎样开挖、修筑而成?这里的摩崖毛书法又是谁在挥毫泼墨?

   这里有两个传奇式的人物,一个是徐庄镇赵山头村委主任于跃贵,一个是毛体书法家杜传伟。

  早在6年前,于跃贵到枣庄的颐源山庄洽谈生意,与杜传伟相遇。事出巧合,杜传伟在此之前曾多次到过徐庄赵山头这个偏远的村庄,并惊奇地发现云峰寺大峡谷巍峨壮观的摩崖峭壁,他被巧夺天工的大自然神秘景观所深深吸引,并陶醉其中,他几次冒险攀登,流连忘返。杜传伟以一个书法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和思考着,他突发奇想,如果在这大山深处罕世其匹的崖壁上撰刻毛书法,岂不是弘扬光辉历史、传播毛泽东思想的一项红色文化工程。他把这个大胆想法思路与村主任于跃贵进行了交流和商议,结果他们两位是不谋而和。


在悬崖峭壁上撰刻毛体书法,无疑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首先山上峰峻陡峭,峡谷幽深,无路可攀,即便是撰刻上去,无人看得到,又有何意义?

   这件事就这样搁下了。但是赵山头村委主任于跃贵却没有放弃,把它记在了心里。他在临走时向杜传伟撂下一句话:“你等着,我回去劈山修路,路修好了再请你来!”。


  




于跃贵是条敢打敢拼的汉子。他今年50多岁,自担任赵山头村主任以来,一心扑在集体上,总想为村里的老百姓做点实事,让村民百姓发家致富是他的心愿。他不单单是村委主任,他有自己的企业,是一位响当当的农民企业家。于跃贵向记者介绍说,赵山头地处偏僻,山瘠薄,老百姓全靠种植花椒养家糊口,集体没有副业,村民生活并不富裕。赵山头4个自然村,1000多口人,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留守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儿童。过去,这个村很穷,特别是云峰寺山脚下,山草茂密丛生,土层厚积,经过常年风化,水土流失,地面上露出的全是岩石,虽有梯田,但也只能种植花椒,农民们靠的就是这点收入。

  




 治理荒山、发展果树林业,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村主任于跃贵无私奉献,付出了自己的辛勤汗水。他一心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有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调动大伙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他上任后的2019年,把全村老少乡亲召集到一起,自己花钱杀了一头猪,炖了几盆菜,请大伙们吃了一顿团圆饭席间,他向乡亲们说道我生在这个穷山沟,吃这里的水长大,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和养育我的乡亲父老。现如今,党的富民政策好,要想致富,全靠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努力创造,改变穷山村的落后面貌,建设我们社会主义美丽乡村。”于跃贵请村民吃饭,不是为了别的,他一是想让村民们聚集在一起拉拉家常,说说知心话,再找一找,再回味一下社会主义大家庭那种乡情、亲情的感觉和温暖;二是向乡亲们表达他勇于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决心。他的一席话,乡亲们听了感动,都赞成他信任他。



  要想富,先修路。过去,赵山头坑洼泥泞坎坷不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为了改变现状,于跃贵自费数万元修通水泥路村路达20多公里自费为村民每户安上太阳能,安上村里的路灯,并从3里路开外引水上山,村民们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他让赵山头的村民们实现了几代人的愿望


摩崖带的山路全是于跃贵个人出资修筑的。他修筑山路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开发乡村旅游,展现云峰寺古村大自然风貌,打造摩崖红色文化风景区,建设美丽乡村,让赵山头村民发家致富,实现幸福梦。其实,于跃贵的心中也充满着红色的革命情结,他的大爷爷、三爷爷在革命战争年代都是革命军人,是红色的后代。



于跃贵以敢打敢拼的精神,在山坳、峡谷里带领开山劈岭,起了攻坚战他调来几辆勾机,硬是在沟壑峡谷出一条条路来,风餐露宿山半腰,他磨烂了好几双球鞋,刮破撕扯了好几条裤子,瘦了十几斤肉。有时傍晚散工后,他一个人背靠大山,流着眼泪大声喊上几嗓子,第二天照样上山。他没有退缩,从不气馁,一股劲地奋战了整整一年。2020年开始动工,截至今年已完成10公里,并且继续沿着崖壁扩展。现有的山路游客已能驾车驶入摩崖风景区,不少游客感慨地说,云峰山崖壁劈山筑路再现愚公精神,是一个创举!


路修好了,于跃贵立马去邀请毛体书法家杜传伟上山。

杜传伟得到信息十分震感,他万万没想到于跃贵承诺变为了现实他毫不犹豫地卷起了铺盖来到了赵山头,开始了他的摩崖毛体书法创作,他把它确定为“十里摩崖毛泽东文化长廊工程”。




杜传伟是位军人出身,25年军人生涯的转业干部。现为中国毛体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会长,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山东省分会会长,华人书法名家网总监,全国毛体书法家评选活动总策划、毛体书法艺术园总策划、国际华人当代书画名家评选活动总策划。

杜传伟的老家是山东高密,他自幼受外公的影响他的外公是村里的知名文化人,写一手好字,十里八乡很有名气。他经常模仿外公的字练习书法,四十多年临池不辍。他博览碑帖,众纳百家,勤学静悟,潜心研摹,深得书体之道,章法之情,技法之神,取自然之美,展自家风采,书体舒畅自然,章法错落有致,技法精道娴熟。后来,他专攻毛体书法,将传统、毛体、现代书法风格相结合,形成了自然和谐激昂的书法艺术风格。

  




杜传伟酷爱毛泽东书法,并把它作为一种时代文化来传承,是他终生的事业追求。在摩崖上撰刻毛泽东书法是他多年来的愿望,他敬仰领袖,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传承毛泽东书法文化,其目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和传播,引导人们坚定跟党走。他向记者介绍说,赵山头村不光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山村,它还是一个红色村庄。在抗日战争年代,云峰寺山上的石间棚,曾住有一个连的八路军战士,在这里八路军战士与日军展开过一次战斗。一位八路军战士叫于德成,在战斗中从悬崖上摔了下来,幸被树枝担了一下没有牺牲。前些年,这位八路军老战士健在时,曾让他的儿子千里迢迢从南方找到了这里,并愿出资在云峰寺山上立一纪念碑,以此来纪念在这里战斗中英勇牺牲八路军战士,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成心愿。

   

赵山头
这一历史村、红色文化村具有灿烂的旅游风景名胜,巍峨大峡谷,深藏于鲁南平原腹地;流淌千年的古薛河,沧海桑田的地质变化,造就了云峰寺奇幽秀峻的峡谷文化风光。熊烈抗战烽火,血与火的战斗洗礼,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修复云峰寺古村遗址,开发红色崖壁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打造十里摩崖毛泽东文化长廊,是一项功在千秋的阳光工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的人文历史和红色历史,从发展的眼光看,云峰寺遗址和摩崖文化的开发对当地旅游事业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很多来这里的游客激动地说:“我们是第一次来到这里,这里竟然有这么一个壮丽河山所在特别是开发筑路者和撰刻艺术家,他们的创造体现出他们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目前,十里摩崖毛泽东文化长廊工程已经启动,这项红色阳光工程的启动,得到了枣庄市山亭区委、区政府,庄镇党委、政府以及赵头村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杜传伟先生满腔热情,从去年开始投入到崖壁撰刻的行动之中,他制定了一整套实施方案,把毛泽东从1901年到1976年间的诗词、书信、题词、文章、语录集纳一起,按照时间的顺序撰刻在云峰寺风景区的崖壁上。同时,也开辟一方天地邀请中外文化大家、书法名人前来留诸墨宝,题赠诗赋。这是一项宏伟长远的伟大工程,对此,杜传伟充满坚定的信心。一年来,杜传伟吃住在赵山头,自费购置登山工具,购买钻头、油漆、铁刷、毛刷、探照灯,并自行设计悬梯他不顾冬寒夏炎,夜以继日甚至挑灯奋战,全力以赴赶进度,一边书写、修改,一边开钻撰刻。他说:“今年适逢庆祝建党100周年,我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加班加点书写撰刻,形成一定的阵势和规模,力争拿出更多的毛书法精品,献上一份厚礼以使这些作品为自然造化传神点睛,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歆飨今人,光耀后人”。

 

 

 

 

 

阅读    收藏 
分类: 现场见闻

中国著名篆刻家郑朝阳

郑朝阳 , 1973年生于西安市户县,毕业于西安书学院。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户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入展西泠印社第五、六、七届篆刻艺术评展,中日l篆刻交流展,中韩书法篆刻交流展,全国第六届新人展,全国第六届篆刻展,第二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等。出版巜中国篆刻百家.郑朝阳卷》、巜郑朝阳篆刻霍松林诗百首》、巜郑朝阳陶卬作品集》、篆刻巜心经》、《兰亭序》、《三十六计》等。

“ 刻石镌金夜复晨 秦山渭水见精神, 兼综浙皖开新派 始信关中出印人。”

这是著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霍松林老先生评价篆刻家郑朝阳的一首七言绝句。

篆刻一道,虽于方寸之间分朱布白、走笔奏刀,然雅俗、性情、胸次一一现焉,故虽操刀者甚众,而登堂入室者盖寡。郑朝阳先生酷爱书法艺术,博览群书,读之以厚学养;游于京津沪,汲取名家之长;再拜于韩天衡门下,大匠熏炙,得益自不待言。尝见朝阳起稿,以毛笔写于三尺对开纸上,再三推敲,数易其稿,观之虚实相映、朝揖管领有序,尔后缩小上石,方始奏刀。故其钤蜕放大数尺,线条之精到、雄浑之气韵不曾少减。朝阳以秦玺汉印为根基,广纳浙皖诸家于胸中,汲取时贤于腕下,制印无论朱白,用刀朴厚与锋利参杂,线条以骨力胜;笔画并笔、块面与线条成对比,以大开大合成章法上之虚实;在线条起收笔、转折、交接细微处的尖钝处理,使得沉着痛快中见精微。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辛修炼,朝阳的篆刻已趋于成熟,其字法、刀法、章法已非古贤今哲所能牢笼,整体上朴厚、苍茫、豪放而真气弥满,呈现出一股阳刚之气,此乃秦风秦韵所滋养的秦人心性在印面上的一种外化。观朝阳之印如听旷野吼秦腔,粗犷强悍,酣畅淋漓,韵味悠长,动人心弦。

由于郑朝阳过于勤奋刻苦,长期持刀压迫手指血液受阻不通,以致右手无名指中关节坏死,2007年动手术从胯骨取出一截造型补入。病情稍愈,却不可用力于石,遂另辟蹊径,转入瓷印创作。先到耀州将瓷土拉回,制成印型泥坯,晾晒月余,待干透后施刀其上。镌刻印面参取战国古陶残片、西汉砖瓦文字意趣,以求古拙,再根据印文内容雕制印钮。刻好一批后,即运往耀州窑挂釉烧制。耀州窑始烧于唐,鼎盛于宋,是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烧制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至今窑火千年不断。耀州窑所产以青瓷为最,乃北方青瓷之代表。相较景德镇瓷的细腻而言,耀州瓷胎质釉色厚实深沉,露胎处更显粗犷,恰与朝阳印风相吻合。朝阳曾为余制一肖形瓷印,釉色青碧,肖形为无量寿佛,以龟钮相配,内容与形制合二为一。为钮之龟造型准确、刀法精湛,栩栩如生,这主要是得益于其早年的画素描,更得益于在寺庙里塑佛像,故于某种意义而言:在恩泽万物的阳光下,事在人为,艰难困苦的经历亦是一种财富。

“主题印”是以某种文字或某类文字内容为专题,创作而成的一组(套)篆刻作品。而由主题印钤盖或印制而成的印集,可称为主题印谱(集)或专题印谱(集)。如果说一方印的创作是独奏,那么主题印的创作就是合奏。主题印的创作,在一组印中要形式多样、手法多变,于此更能体现作者的功力、慧心与才情。

在新世纪初,郑朝阳先生即进入主题印创作,其主题印代表作为《三十六计》。这组主题印计三十六方,在入印书体上,从甲骨钟鼎、秦权汉瓦、泉布镜铭文字无所不收而加以印化,至于花押殳篆则能因势利导,不野不乱;在章法上,继承了汉印静中寓动的优秀传统,于方正之中取势求变而不逾矩;在用刀上,或单或双,或冲或切,辅以披削,使刀如笔,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变化多端,已是一印一貌。在边款的创作上,所取文字篆隶真草行乃至北魏正书、宋体美术字无所不用,纹饰多取于汉代砖瓦,肖形来自汉画像石以及北魏造像,且线条简练,配合印文内容,极尽变化,使每一方印的边款与印面相契合,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组主题印的创作上,可以看到朝阳对传统的谙熟于心,亦可见其功力与才情。迄今为止,朝阳已创作主题印数组,每组的创作短则逾月,长则半年,倾注心力、朝夕不辍,真可谓魂消青石、血凝朱泥。朝阳已付梓的主题印谱已有《郑朝阳篆刻霍松林诗百首》《心经》《兰亭序》《三十六计》数册,但艺无止境,处于盛年的郑朝阳仍然在不断的深化中踽踽前行。在陕西印坛,郑朝阳对主题印的探索和创作有着积极的贡献。

今年的4月份,应枣庄市著名书法家张切易先生的邀请,郑朝阳先生一行,从陕西来到枣庄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记者有幸与这位艺术大师相识,在几天的采访交流中,深深地被他在篆刻艺术之路上跋涉的艰难困苦与永不回头的执着精神所感动,特别是听他对篆刻艺术的理解,和追求理想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的那种超前的意识和心胸宽广 ,更为之赞叹不已。他的天赋、学养、勤奋,充分透露出了一个成功的篆刻家艺术个性的光耀。

在枣庄期间,郑朝阳先生游览了台儿庄古城、青檀寺、甘泉寺、王学仲艺术馆、滕州汉化石像馆,每到一处,他都以艺术家的敏锐眼光观察和探究,寻求题材,独到创新,汲取精华,从这些细微之处,无疑可以看出,他所寻找的东西,和他所具备的素养是密切相关的,这也反映出他的艺术创造中的改造能力、捕捉能力、选择能力,他将先民遗存的原始素材移入篆刻艺术,有水乳交融之感。观其言,观其行,朝阳先生正气豪爽,他虽然不是军人出身,但具有军人的风范,他的为人风格鲜明独特,与人不同的个性,与他的艺术性格天然合一,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色彩。郑朝阳先生数十年毕其心力,学有专攻,最终成为艺术领域的新时代斫轮高手。

郑朝阳的热情奔放,耿直豪迈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难忘印象,彼此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当记者向朝阳先生求幅作品时,他欣然答应。时值八一建军节,向大家亮出了朝阳先生的篆刻印章“军星灿烂”。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阅读    收藏 
标签:

情感

图片

旅游

分类: 现场见闻
陪伴母亲的一次难忘的旅游

     烟花三月下扬州。
    阳春三月,和母亲一起,去扬州城旅游。母亲的腿不好,走一段路就疼,我们之前专门为母亲买了一辆老年车,如果走累了就让她上车推上一程,让她歇歇脚。这样就能和母亲一起多转几个景点。母亲很高兴,她总想自己推着走。




   妹妹早就在网上给预定好了车票,是下午一点多的车,从枣庄西站上车直达扬州,要坐七、八个小时。在枣庄西站上车母亲很有精神,在站台上走起路来,腿脚也显得很轻松。给母亲买的是卧铺,我和母亲是对座。车一开,母亲就躺在卧铺上睡了。一会儿,我叫母亲起来喝点水,吃了两块饼干。母亲说:“你妹妹好不容易定的卧铺,我还得再睡会。”





    


列车在徐徐地行进,母亲又睡着了。我在母亲的对铺躺下,看到她老人家熟睡的背影,想的许多。母亲今年八十四岁了,她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吃了不少苦。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就去世了,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也都去世的早,她与姥姥相依为命,度过艰难的岁月。20多岁嫁给父亲后有了我姐姐,可父亲又撇下娘俩踊跃报名参军,到了福建前线。母亲在乡下抚养姐姐,照顾爷爷和奶奶,还有孤苦伶仃的姥姥。后来她在乡下受到上级的照顾,背着烟摊卖香烟卷,挣点钱养家糊口。再后来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她就把姐姐交给姥姥抚养,只身去到了南方找部队当兵的父亲,正赶上军队支援边疆,父亲又踊跃报名集体转业到甘肃大西北支援建设。










母亲赶回了乡下,和姥姥商定,带着姐姐一起跟随父亲到甘肃白银。在那里,母亲有了工作,在甘肃省白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前苏联专家科当了保管员,和父亲在一个单位工作。1960年我出生在白银,成了地道的“西北老汉”。60年代中叶,父亲和母亲终于回到了老家。母亲生养了我们姊妹五个,父亲八十年代末去世,是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大,很不容易。母亲的一生经历曲折艰难,经受了许多磨难,但她坚强、执着,不怕苦,不怕累,她和蔼、善良、无私奉献、胸怀宽广,从她身上我们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感受到伟大的母爱,母亲是我们生命的依赖和寄托,她老人家的健康与欢乐,是我们做儿女的最大幸福。此次旅行愿给母亲带了快乐,,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




















       人生就是一次或短或长的旅行,在这或短或长的过程中,风景美丽了故事,故事美丽了风景。。。。。。
        在扬州,我们陪着母亲到了许多景点、转了好多商场,带母亲吃了好多名吃,还有淮扬菜。
        在扬州,母亲半天旅游半天休息,没有累着她。给她的那辆老年车她非常喜欢,她总是自己推着,总说不累,不肯上车让我们推她。
        

















 时间过得也真快,不知不觉中,在扬州陪伴着母亲度过了10多天,看得出来母亲有点想家了,念叨着家里阳台上养的花给浇水了吗?衣柜里的棉被棉衣拿出来晒晒了吗?还有老家小院里腌的老咸菜下雨天可别长了毛呀,还念叨我们在家的姊妹这个那个。临要回家的那天,母亲又叫我们和她一起到了扬州的老街,说要给姐姐弟弟妹妹还有姐夫妹夫都要买件衣裳,是个心意。还叫我们带她到百年老字号店给她几个老朋友买袋桂花雪花膏。给姐姐妹妹弟弟们没人买了一件衣服还不行,还到了店里每人买了一双棉线袜子,我对母亲说:“咱家里卖袜子店不是多了吗”?母亲说:“在家里买和在扬州买可不一样,再说礼轻情意重嘛。”母亲的话把我都惹笑了。。。。。。
    今天是母亲节,写此篇小文作为纪念,祝母亲节快乐!

阅读    收藏 
标签:

文化

旅游

历史

图片

分类: 现场见闻

枣庄发现罕见“ 天门洞” 

 枣庄晚报记者杨军 特约记者 王兆来文/



 

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洪门村,是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内一处独具特色的生态庭院经济示范村,享有“葡萄世博园”的美称。在美丽的葡萄园往西眺望,映在眼前的是一座名山叫焦山,它海拔521米,耸入云霄,颇为壮观。焦山西山头,乱石拍崖,荒草丛生,隐秘其间,有一山洞叫最近被当地的老百姓发现。人们称它为天门洞,考究它的历史也在千年以上,据当地黑峪的一位80多岁的老者说,打他记事起就知道这个山洞,但从未有人往深处探寻过,它隐据深山,神秘莫测,不被人知。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寒冬腊月的一天,天上飘起微微雪花,记者在一位村民的引领下,登上焦山,头戴探路灯寻秘这神秘的山洞。天门洞,自然形成“人”字型洞门,拔地依天,宛若一道通天的门户。面朝正南,青石与钟乳石相间,幽深狭长,外窄内宽,洞内南北长约100多米,东西宽约2.3米,高约20多米。天门洞呈上下两层,下层像天桥一般,上层阶梯式上行,有一到三个溶洞,再往上有一个硕大的洞。目测距离,从洞门入口到天门洞露天处约50米,站在石阶上仰望,别有洞天,呈现出彷如“平行四边形”的露天洞门,蓝天白云,光速映入,伴着雪花飘进,蔚然壮观。洞内瓦砾堆积,石壁陡峭,青苔片片,水珠欲滴。呈现钟乳石的状的溶洞,湿漉漉润滑有型,凹凸不一,形状各异,栩栩如生。不禁使记者发出惊叹:天工巧做,可与张家界“天门洞媲美。扶摇而通天,气象变化万千,似明镜似天门镶嵌于蔚蔚天幕之上,终年吞白云吐紫雾,渲染着神秘莫测的气氛而更显出尘脱俗,正所谓夺尽天地之造化,藏尽天地之玄机,而成为千古难解之谜,寻寻觅觅,终是难解。置身其间,宛如入身天宫帝阁一般,一洞空明,除悠悠白云,就是融融蓝天,一尘不染。大有我欲乘云仙飞去,直入九霄揽乾坤之感。




 

下石阶后,向低处北走约20米,东西宽6米,高13米处,有一小洞,向上攀爬,直通山顶,站在521米的焦山顶上远眺,一望无际。往上看,满空无垠,正值雪花飘飞;向下看,绿树成林,湖光山色;再往四周一撇,山脉相连,幽静的乡间小道,蜿蜒曲折,似同银蛇,汇入宽敞的马路,车流滚滚,穿梭不停,山上山下,层林片片,冬景如画,美不胜收。






据这一带的村民说,这口洞的历史大概有1000多年,从未被人采挖过,远古历史不可考,但就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讲,战争时期,洞里曾隐藏过军队,发现过水壶饭包,有过烧水时留下的痕迹。在山顶上,洞口很隐蔽,丛草高深中,人们很难发现洞口,下去之后,洞洞相连,四通八达,人若隐藏洞穴里,周围便不被发现,且冬暖夏凉,是较好的藏身之处。几十米深的洞口处,已是瓦砾堆积,再往下清理,还要延伸不下几十米,目前国内极为罕见。堪称鲁南独一无二的天门洞。历经世代累积,形成了焦山独特厚重的天文化,北庄镇政府正在极力挖掘和保护这一历史文化古迹,开发焦山天门洞最有代表意义的人文景点。

 



阅读    收藏 
标签:

娱乐

文化

中华人物

分类: 通讯


     90后年轻导演沈款:不风流 枉少年

 

                                 枣庄晚报记者  杨  军

 

     他,90后年轻新锐导演,帅气充满青春活力;他,个人微电影《陌上花开》,荣获东欧国际电影节最佳创意奖;他,年仅25岁,参与导演了20多部影视剧,令人刮目相看;他,就是枣庄籍小伙沈款,片场人称他为年轻的“款导”。

    2012年,在东欧电影节上,枣庄籍22岁的年轻导演沈款独立执导的《陌上花开》荣获最佳创意奖,消息不胫而走,这在当时国内电影艺术界引起不小的轰动。紧接着,他又参与拍摄了电视剧《南下》、《铁道游击队》、《小小飞虎队》、《敌后便衣队》、《觉悟》、《女人三十朱冬花》 ;电影《血色槐花》、《水城之恋》、《断桥》;微电影《时光记》、《不是那回事》、《政府那些事》 、《都是钱闹的》等近20多部影视剧。25岁的小帅哥已跻身于国内电影艺术界最年轻的导演之列。沈款的人生和创作都只在乍红还青的档口,就已经精彩得让人嫉羡。

  20多岁的沈款,长得白净英俊,两道弯眉下一双含笑的眼睛,看上去显得稚嫩一点儿,不过他却个性鲜明,有着一股执着的韧劲。在电影人之前,他首先是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天才美少年。



与普通小孩相比,沈款的成长背景有那么点不同,1990年沈款出生在济南,而后随着父母回到了老家枣庄市市中区永安乡马场村。爸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妈妈在家种地,奶奶和大伯也和他们住在一起,由父母长期抚养。沈款上面还有俩个姐姐。‍生活所迫,爸爸长年在外打工,90后的沈款没有城里孩子那种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但他从小活泼好动,喜欢唱歌。沈款的妈妈说:沈款小的时候很调皮,学习不好,好和同学打架,班上的同学经常到家里来告状。但沈款就迷看电视,只要他一放学回家,就搬个小凳子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剧、电影,一边看,一边跟着唱和模仿,到了吃饭时,手里端着饭碗眼睛还瞟着电视,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小沈款六、七岁的时候就能记得很多电视剧、电影里的人物姓啥名谁、导演和拍摄地。特别喜欢看成龙的武打电影,成龙,李连杰,是他当时最崇拜的明星。孩提的他就萌生了一个美好的愿望,等自己长大了要当明星演员,当电影导演。



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沈款初中没上完就辍学了。他感到彷徨和压抑,性格有些叛逆。在乡下,他硬着头皮帮家里放牛、放羊,偶尔帮母亲做做家务活。在田间地头帮母亲干农活的空隙,他的演员、导演梦时刻在萦绕着他,浮想联翩。他不甘心,要走出家门到外面闯一番天地。十几岁的沈款只身背着一床小薄棉被,就出外打工了。他去过江苏、云南、广西、深圳,学过厨师、开过车、干过建筑、下过煤矿、进过工厂。走南闯北,漫无天际地闯荡,只要挣点钱就去影院看电影,要么就到网吧去看影视剧,这是他唯一的爱好。在外漂泊流浪了三年,是在一次上了传销骗子的的当后,趁夜间逃出,回了家乡枣庄。

这样的经历,这样的环境,能够成就一个风格鲜明、充满想象力与诗意的天才电影人实是特例。中央电视台、北京天骄影视传媒公司联合拍摄3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在永安乡马场村取景拍摄,小沈款得知后,背着家里去做群众演员。他“一头扎进了蜂窝”,跟着剧组导演形影不离,一时间成了剧组的编外“剧务”。剧组的导演发现了这个积极向上的年青人是块当演员的料,就在以后的电视剧里给了他一个群众演员的角色,没想到他演得很认真很出色。从那以后,剧组来枣庄拍影视剧,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沈款。也就是从那时起,沈款成了枣庄的“群头”,外来剧组只要需要群众演员就找沈款。

记者第一次见到沈款是2009的春天,当时,剧组在马场村拍摄电视剧《平原枪声》。沈款身着八路军服装,肩扛三八大盖,一看就是个小八路。不一会儿,他又换上日本鬼子的服装扮演小日本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家就是这个庄的,俺姓沈叫沈款,大款的款!”。说完就挠着头顽皮地笑了。他像东道主一样给我们介绍电视剧拍摄情况,提供资料,还带我们去见导演,他滑稽可爱的模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2年记者再见到沈款的时候,就显得老练成熟得多,已经是一位有才气的年轻副导演了。在滕州葫芦套影视城,电视剧《敌后便衣队》拍摄现场,沈款身着“国军”服装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过程。他深情地说,我追求影视艺术,出于我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家乡父老的热爱之情,我的艺术之路离不开这片美丽的热土,要为家乡的发展和宣传多做贡献。正是他内心里有着这种信念,这些年来,无论是引荐诸多影视剧拍摄,参与和执导电视剧、微电影,他都没有离开家乡这片土壤,心里总是想着家乡。电视剧《铁道游击队》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王新民,国家二级导演、山东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张永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导演郑方南,都非常看好重视和培养这名年轻的枣庄小伙子。导演张永新每次来枣庄拍戏,总是提前叫上沈款当助手,安排他在枣庄物色群众演员,负责剧务,兼任副导演等。沈款说,张永新导演是他的导师,也是他爱上影视艺术成为电影导演的引路人。2007年沈款经导师们推荐,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系统学习了编导、电影制作,掌握了影视艺术和导演理论,为以后从事影视导演艺术夯实了基础。毕业后,他追随导演老师们走南闯北拍戏,一步步成长起来。



2012年由他独立执导的微电影《陌上花开》问世,并在东欧电影节上一举荣获最佳创意奖,这是他新的里程碑。《陌上花开》反映的是2009到2010年间80、90后青少年叛逆心理和行为的写照,故事情节全部根据真人真事,恰巧沈款就是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有着同样点经历和感受,因此在执导这部片子时,他以自己亲身的经历,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该影片个人的色彩更突出,探索的意味更浓郁,贴近时代‍的气息更厚重。意在给予生长在优越环境中和贫困家庭里的广大青少年以激励和启示。





谈起这部剧的拍摄,沈款激动地两眼充满泪水,那种艰辛和困苦真是难以忘怀记忆犹新。《陌上花开》在临沂蒙阴县岱崮镇开机拍摄,当时22岁的他率领20名学生来到了乡下。由于拍摄资金不足,拍摄设备、灯光、道具、服装几乎全是租来的,‍他是导演又是演员、还当起了孩子头,能够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应对能力和过硬的拍摄技术。有的学生在家娇生惯养惯了吃不了苦,沈款就像大哥哥一样哄着小弟弟小妹妹,天气炎热沈款给他们买来了雪糕、西瓜等水果,休闲的时候和学生们一起唱歌跳舞,拍摄中自行车链子断了自己修;光着膀子跳进河里往路面泼水降温,徒步十几里路到城里采购急需道具,根据剧情需要带头吃花椒叶、南瓜花。一次,在一所酒店里拍戏,根据剧情要在房间里布置烟雾,由一群孩子们表演“玩火”的场面,结果酒店房间自动报警,招来“119火警”立即停止现场拍摄。消防警察一到场,孩子们都吓得钻进了床底下。一场“玩火”闹剧留下了难忘的话题。影片上映后,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国内和国际的一些著名导演评价说,《陌上花开》可以当作励志片,因为它反映了那个年代青少年经历的生活和内心的向往;可以当成文艺片,因为他们有唯美的画面、精巧的构思和诗性的语言;更可以当作纪录片,因为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青春印记。







今年25岁的沈款在影视圈打拼了整整五年,这期间有他的心酸和泪水,也有他通过拼搏换来的辉煌和喜悦。几年来沈款参与并且拍摄的作品《南下》、《铁道游击队》、《敌后便衣队》、《觉悟》、《女人三十朱冬花》,《小小飞虎队》,《水城之恋》、《安丘英雄》、《王宗槐战地情缘》等,担任导演的作品有电影《陌上花开》、《血色槐花》、《不是那回事》、《断桥》、《时光记》、《政府那些事》、《都是钱闹的》等。

    沈款现任轩悦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CEO,竣腾影业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对枣庄有着深厚的感情,始终不忘为家乡人民做出贡献。几年来他穿梭于北京枣庄之间,积极组织和参加了一系列社会活动,在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枣庄海选、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枣庄海选、山东卫视《我是大明星》枣庄海选、中央台《黄金100秒》枣庄海选,世界比基尼小姐狂欢泼水节活动,在今年的中坚1878(杨钰莹)演唱会中任导演。沈款还是一位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好青年,无论他在哪里拍戏,只要得知国家有灾情或当地有贫困小学,他就自己主动带头或积极组织剧组人员捐款。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2013年甘肃舟曲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他都从自己微薄的收入里拿出钱来捐献;在云南的怒江、贵州的从江拍戏期间,他个人向当地的两所贫困小学捐款共一万元,组织剧组演职人员捐款共十二万多元。



   



      当问及下一步打算时,沈款告诉记者,3月底中央电影频道将在枣庄筹拍电影《满山打鬼子》,他担任制片主任;5月筹拍《黄花闺女》,担任总制片人;7月筹拍《租来的幸福》,担任总制片人、导演;9月底筹拍《枣庄那些事》,担任导演。沈款一口气点出了五、六个正在筹拍影视作品。

       马场村出了个90后导演,沈款演绎不一样的人生。沈款深有感触地说“没有梦想就去设计梦想,没有能力就去提升能力,没有条件就去创造条件,我是枣庄人,草根男孩就要立志做中国最年轻导演!”      

青涩的感受,单纯的表达,真诚的体会,无法割舍的留恋。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从容与真诚,让我们对沈款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沈款,后会有期。

阅读    收藏 
标签:

现场见闻

分类: 现场见闻

历史遗迹:陶庄梁山盘龙柱

记者 杨军 孙明春 文/图



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的小官庄村,有一座山叫梁山。它是这一带唯一记录在史册上的一座历史名山。

相传,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准备在梁山盖一座规模宏大的神庙供神仙居住,由泰山奶奶娘召集天神修建庙宇楼榭,神庙楼阁在一夜之间得以完成,就在夏夜黎明时分,山下村子里有一个老妪发现山顶火把晃动亮如白昼,便大声呼喊人们起来观看,不料被山神听见,于是山神大怒,刹那间,整个山顶神庙楼台全部搬走,只留下了盘龙石柱和石头构件,建山修庙便移到泰山的南天门修建。当地流传的“不修梁山修泰山”之说就是打这里来的。传说不可考,但梁山从古自今给人们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日前,记者踏寻这里,只见这一带山林茂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海拔高度319.4米。山势陡峭,古迹众多。漫山遍野的火炬树,枝叶茂盛,野山绚丽,黑蝴蝶成对斗艳。我们沿着一条崎岖的山路向着梁山攀登,远远看去,半山腰有一处古庙,青石堆砌起来突兀悬立,孤静苍凉,一棵干枯的老树下,一半塌陷的老屋破碎不堪。山上有洞,这就是那个被很多人顶礼膜拜的“泰山奶奶”庙,进入洞中,看到很多神仙的雕像在那里摆着,还有石雕莲花、碑文、石床,石洞上方“中央山仙洞”横标文依稀可见。从建筑外堆积的沙子和瓦片看,是当地的老百姓进行过重新修缮。平台上的一棵松柏枝条上被人系上了红丝带,人们似乎期盼着它有灵气,通过它默默乞求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它像一位长者矗立在那里,静静的看着四时变化,也见证着人世沧桑。



沿着古庙继续向上攀沿,绿林丛中便有建设宫殿时用的“滚龙柱”和大量方形建筑石材。盘龙柱长达3米多,直径达40公分,重达1.5到2吨,柱子上的龙和云等图案清晰,活龙活现,经数点我们发现盘龙石柱有六、七根,圆石墩有七、八个,大多比较完整,但圆石墩上的石狮都被磕掉盗走,这些龙柱、石墩横七竖八地分散摆卧,方圆10多米。临近有一明显的凹陷处,四周松树林立,青石砌垒,石柱、石墩环绕,像是过去有水泉在此,有供香的痕迹。眼前的这座梁山,还有巨大地盘龙石柱不禁叫人感到它的神奇和梦幻,古时的工匠又是如何将其搬运到山顶的,况且这些石柱在志书和史书中也没有确切的年代记载,从纹理和规模看或许是皇家庙宇宫室的规格,仍就是震撼人心的未解之谜。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